-
吉林報告引發(fā)20位學者大討論 林毅夫首發(fā)聲:學問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關鍵字: 林毅夫東北林毅夫吉林林毅夫吉林報告林毅夫吉林比較優(yōu)勢林毅夫吉林藥方國家發(fā)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院院長 張國華:
@林毅夫 林老師,這些代表的是您的過去,在中國需要整體轉型升級為現(xiàn)代社會的背景下,不能代表未來吧。
科技部、國家發(fā)改委可再生能源與國際合作計劃辦公室副主任 趙剛:
@林毅夫 至少目前國內的經濟學家,還沒有一位,像林老師這樣,用腳走過如此多的土地,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特別貧困的國家或者地區(qū)。我感覺至少見多識廣,這個方面還是過硬的。
科技部、國家發(fā)改委可再生能源與國際合作計劃辦公室副主任趙剛
國家發(fā)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院院長 張國華:
林老師知識淵博,內心強大,堅韌不拔,需要的不是挺,需要的是批評。只有經受住各種批評,新結構經濟學才能真正立于世界。
林毅夫:
@張國華 我對中國問題的看法30年來一以貫之,過去許多我提出的被主流觀點認為不正確的或是過度樂觀的看法事后證明是正確的,而那些被主流理論認為正確的觀點事后卻被事實經驗所證偽。我很高興看到近些年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發(fā)展機構也開始對它們過去主張的主流觀點進行反思。
對未來我依據我提出的理論來分析和判斷,雖然再次和國內學界一些人的分析和判斷不完全一致,孰是孰非只能在未來由經驗來判斷,而不能因為觀點不同就認為不對。
林毅夫:
@張國華 我歡迎批評,建設性的批評有兩個準則,一是論述的內部邏輯是否一致,二是,邏輯的各種推論是否和已知的經驗事實一致。一個理論是不能用另外一個理論證偽的,也不能因為別人提出的觀點和另外一個理論的觀點不同,就認為是不對的。
中央黨校 教授郭強:
@林毅夫 林老師,誤會誤會啊,我說您是政治家,第一是認為您在熱情、責任心、判斷力這三個韋伯所謂政治家素質方面都是第一等的,高出省部級干部的平均水準很多,這是真心實意的評價,絕無貶義,更無惡意;
第二我說您是政治家絕不意味著否認您是中國第一流的社會科學家,無論公開還是私下場合我都充分肯定您的學術成就和不斷進取的學術精神,也從不諱言從您課程和著作中獲得的收獲,特別是社會科學方法論方面的巨大收獲;
第三我對有為政府論和吉林課題報告的嚴厲批評是愛深責切,我堅持認為這都是新結構經濟學庸俗的部分,是敗筆。我關于政治家的話引起您的誤解,非常抱歉!我收回!再致歉意!
林毅夫:
@郭強 謝謝你的澄清。對于有為政府論和吉林報告,歡迎從內部邏輯是否自洽,以及各種推論是否和經驗事實一致來評論,而不是因為和其它理論觀點不同,就認為是敗筆。
中央黨校 教授 郭強:
@林毅夫 對有為政府論,我去年從邏輯與事實層面做過多次長篇發(fā)言了,一兩萬字是有的。冬令營有為政府專場又概括了自己的基本觀點,作為外行我盡力了。
對于吉林報告,我就集中批評才輝(注:指吉林報告課題執(zhí)行負責人付才輝)一點,看了吉林官方提供的數(shù)據、參加了多次座談,竟然沒有發(fā)現(xiàn)數(shù)據與案例有什么水分,完全用注水“事實”推出來的建議案,無論方法是否對,都沒有什么價值,弄不好還有誤導性。這事辦的太草率了。
【注:23日在本群跟才輝說:政府給你們看政績數(shù)據,帶你們考察櫥窗案例,這些免不了,問題是你們在這些數(shù)據和案例之外還搜集了什么數(shù)據和案例?你們應該認真研究一下東北的改革開放史,沒有招商引資過嗎?沒有搞過外向型經濟嗎?沒有發(fā)展輕工業(yè)嗎?為什么失敗了?你們沒有好好研究吉林這種大工業(yè)+大農業(yè)地區(qū)的稟賦,竟然給他們開出類似埃塞俄比亞的藥方,你們有沒有想過都市人寧肯吃低保也不掃大街是為什么?】
“要學會游泳,只能到游泳池、河里、湖里、海里去學,不能紙上談兵”
香港科技大學金融系 副教授 劉學文:
@林毅夫@郭強 個人認為現(xiàn)階段的經濟學還處于幼年時期(類似于物理學的牛頓三定律階段),還處于認識世界的階段,更多是書房里的學問。
林老師倡導的新結構經濟學試圖把經濟學變得“有用”進入改造世界的階段(類似把物理理論進入工程學階段)。我認為也非常敬佩這是非常重要的探索和嘗試。
我相信很多經濟學研究的學者們有類似我自己的經歷,有時會懷疑、苦惱自己研究工作的社會價值—難道我們的研究僅僅是發(fā)發(fā)top journals的自娛自樂的游戲嗎?!但正因為現(xiàn)階段經濟學的不成熟,任何試圖改造世界的政策建議都要慎重。
只有知道經濟學理論的局限性,經濟學才是有用的?,F(xiàn)階段經濟學(和經濟學教育)最大的作用也許是使人們明白進而避免極端不對的政策,而讓經濟學直接identify正確的政策,這個這需要經濟學發(fā)展有巨大的飛越!
林毅夫:
@劉學文 我同意現(xiàn)有的經濟學的理論是在幼年的時期,包括主流理論。我也一再強調尚未有根據主流理論制定政策而成功的發(fā)展中國家。
其道理是現(xiàn)在的主流理論也在幼年期,而且不僅如此,主流理論大多總結于發(fā)達國家的經驗,理論的適用性決定于前提條件的相似性,發(fā)達國家的條件和發(fā)展中、轉型中國家大多不同,因此套用發(fā)達國家的主流理論,難免有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遺憾。
也就是基于這點認識,我從1988年開始拋開主流理論,自己根據對中國和其它發(fā)展中國家的現(xiàn)象觀察,自己構建新的理論框架,并一以貫之的堅持之。
但是,一個理論如果不用來指導實踐,就永遠不會被驗證,難于不斷完善。所以,為了達到“知成一體”的目標,我強調從實踐來,到實踐中去。
主張“因行得知,用知踐行,唯成證知,知成一體”,在實踐過程中,如果其結果不能證知,就要根據新的認識,來完善知,并以新知來指導下一步的實踐,只有這樣的反復實踐和認識,才能使社會科學的知識真能達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標,就像要學會游泳,就只能到游泳池、河里、湖里、海里去學,不能紙上談兵。
匿名群友:
林老師說的太好了!
林毅夫:
@匿名群友 感謝你的勉勵,希望在推動中國經濟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上,相互勉勵,攜手前行。
香港科技大學金融系 副教授 劉學文:
@林毅夫 林老師,非常感謝詳細解答。說得太好了!主張“因行得知,用知踐行,唯成證知,知成一體”,在實踐過程中,如果其結果不能證知,就要根據新的認識,來完善知,并以新知來指導下一步的實踐。
只有這樣的反復實踐和認識,才能使社會科學的知識真能達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標,就像要學會游泳,就只能到游泳池、河里、湖里、海里去學,不能紙上談兵?!?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系 副教授 張小茜:
誰說林老師是政治家,是政治家能被Stiglitz邀請寫這個?(Industry Policy Revisied---A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Perspecitive Justin Yifu Lin)
林毅夫:
@劉學文謝謝你的肯定。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系主任 教授 劉曉蕾:
@林毅夫 [贊][贊][贊]
北京菁英祥資產管理公司總裁 楊新英:
@郭強 林老師如果能做政治家,相信是不可多得的一流政治家,胸懷、涵養(yǎng)、底蘊、學養(yǎng)強出一些沽名釣譽的政治家不知多少倍。相信您沒有嘲諷揶揄林老師的意思。
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 教授 沈艷:
林老師根據中國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現(xiàn)象進行觀察、堅持自己構建新的理論框架這一點,十分難能可貴。最近去了一趟美國看金融科技,一個主要體會就是,有不少中國問題,美國已經沒有經驗可以參考和借鑒了—即便想這么做--踏踏實實觀察中國了解中國研究中國,我們有優(yōu)勢、也有責任。
匿名群友:
對于這次東北產業(yè)報告,我個人有些小異議,可以回頭和才輝他們商討。從經濟學者這個角度而言,林老師是學者典范無疑。
剛才和人聊天,正說到此,還在說起,綜合國際頂級發(fā)表,全球影響力,治學態(tài)度,和理論的體系化幾個方面而言,如果30年后中國經濟學界有名字留下來,林毅夫是No.1,而且也暫時看不見第二名。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系主任 教授劉曉蕾:
@劉學文 我原來也經常有這種困惑,就是所做的研究究竟有多少實用性的問題。最近這種困惑少多了。即使不能象林老師一樣用理論指導實踐,如果能夠用嚴謹?shù)目茖W方法分析數(shù)據,幫助理解世界/社會,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沒有這些初級的研究,理解曾經的政策帶來的效果,怎么能夠設計出有效的新政策?所以更高階的研究是建立在這些初級研究的基礎上的。想明白這些就不那么困惑了,共勉。
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 副教授 徐建國:
大家對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解不完全一樣,有些誤解,多些討論很正常,具體到一城一地一策細節(jié)上的觀點差異就更多。換個角度看的話,這恰恰是一個新理論的生命力。試想,30年后,倘若有一個基于中國現(xiàn)象的理論流傳,我相信非新結構莫屬,甚至看不到競爭者,而今天的一切爭論,都是這一理論發(fā)展中的組成部分。
林毅夫:
@楊新英@劉曉蕾@匿名群友@沈艷 謝謝!
北京菁英祥資產管理公司總裁 楊新英:
@林毅夫@劉學文 不大認可經濟學處于幼年期的說法,西方主流經濟學從斯密至今已經300年左右了,那也太長了吧?至于說他們不能圓滿解釋中國30多年改開奇跡,人家原本就不是建立在中國人特殊的經濟實踐基礎上,不必苛求。
至于中國本土的經濟學,大概從新結構經濟學才能算年紀吧?以前幾乎所有本土經濟學理論,大多都是西方經濟學方法論和價值觀的變種,從馬克思到凱恩斯……哪個不是呢?因此,說中國本土經濟學尚在幼年期也許更準確一些吧。
- 原標題:由《吉林報告》引發(fā)的關于方法論的討論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吳婭坤
-
“特朗普將‘抵制’南非主辦的G20峰會” 評論 130日本這回要對美國咬緊牙關不松口了 評論 115“機智!中方出新招,進一步堵住漏洞” 評論 160“誰都不想掛電話” ,美俄元首兩小時都聊了啥? 評論 158最新聞 Hot
-
馬斯克:中國發(fā)電量就像火箭升空,美國卻躺平了…
-
印媒還在“贏贏贏”,《紐約時報》忍不住了
-
特朗普:教皇的兄弟是MAGA大粉
-
美軍高官:中國都有這能力了,讓我抓狂
-
“特朗普將‘抵制’南非主辦的G20峰會”
-
黃仁勛:美國管制對華出口,失敗
-
梅德韋杰夫督促烏克蘭抓住“最后機會”
-
馬斯克將大幅削減政治支出,“死守”特斯拉
-
特朗普說霉霉不HOT了是什么意思?白宮回應
-
魯比奧急了:美國沒有退出世界,也不會被中國取代
-
日本這回要對美國咬緊牙關不松口了
-
為對抗中俄,特朗普砸1750億美元打造“金穹”
-
“俄方將向中國通報談判的所有細節(jié)”
-
光天化日下,墨西哥首都市長秘書與顧問被槍殺
-
法德喊話歐盟:趕緊取消,不然輸給中美
-
日本農相辭職,此前稱“從未買過大米,我家大米多到可以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