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娜:太陽花一周年| 臺南虱目魚在大陸怎么了?
關(guān)鍵字: 太陽花太陽花學運太陽花學運一周年學運一周年318學運虱目魚臺灣青年臺灣人民反服貿(mào)黑箱操作有人認為,“反服貿(mào)”過程中,真正厲害的是外圍那些有組織基礎(chǔ)的公民團體,“反服貿(mào)”過后這些小的學運組織,不成氣候。不得不依靠民進黨,也進一步取消了他們原來的進步性。
工運組織者吳永毅認為,絕不可小看學生中“新世代臺獨”的力量。兩岸經(jīng)貿(mào)往來越來越密切的情況下,他們利用其中沖突,諸如物價問題、中小企業(yè)生存問題做文章,容易被大眾接受。他們和民進黨近期采取合作,今后則有可能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左派包裝,實質(zhì)為右,對將來臺灣社會的影響堪憂。
也有人提出,這是“北京要面對的新挑戰(zhàn)”:
今天帶領(lǐng)占據(jù)“立法院”的學生,幾年后有可能是立委。即便他們與綠營有淵源,但如果北京認為他們只是民進黨的馬前卒,只是一小撮臺獨分子的同路人,那恐怕會出現(xiàn)戰(zhàn)略判斷上的錯誤。[9]
2014年6月,臺中靜宜大學附近的飲食店街區(qū),我看到從前都是中老年人掌攤的街頭小店,換上了許多年輕面孔,大學畢業(yè)不愿再做低薪、過勞又被管束的工作,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自營小攤小店,追逐他們的“小確幸”生活。但年輕人多還沒有“掌握食物”的能力,何況他們的顧客,也在風雨飄搖中。“小確幸店”,也幾乎意味著“不確定”。
無論這些開小店的年輕人,還是學院里那些奔走于一個又一個土地開發(fā)、環(huán)??棺h的學生,可以看到的是,年輕人的“最大公約數(shù)”,其實是對生活的不確定性以及所謂的自由民主價值觀?!懊翊馐降拿褡逯髁x”是走政治路線的學生可能需要的,也可能會在許多年輕人中發(fā)生影響,卻不見得是必然的未來。
自覺走政治道路的學生,作為“有理想的人”,如前面所言,如果向民進黨靠過去,可能會弱化正當性;如果不靠過去,將來在選舉中真有能量了,就會稀釋和瓜分國民兩黨的票源,勢必會被兩黨夾擊,夾擊下的空間有多大,就要看他們的政治組織有多扎實。當年民進黨的新潮流系到工運組織蹲點“鍍金”,以求政治上位的手段,現(xiàn)在怕是不能管用了。
對大陸來說,原本被寄予希望的年輕人,成為反對兩岸交流的“急先鋒”——這個始料未及的障礙,倒可能促進反思:對臺工作原來所仰賴的政黨政客和精英交流模式,離現(xiàn)實民生有多遠,為何無力取信、影響年輕人?
如何“寄希望于臺灣人民”
1.歷史與現(xiàn)實
1979年元旦,大陸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第一次明確提出:“我們寄希望于臺灣一千七百萬人民,也寄希望于臺灣當局”;并宣告了和平統(tǒng)一政策。
“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歷史可以追溯更早:光復初期,臺灣地下黨組織“省工委”,有大陸“潛伏”來的,也有本省人,有窮苦的客家佃農(nóng),小職員,也有臺大醫(yī)學院里前途似錦的學生、日據(jù)時代最富才華的作家——那個年代,提著腦袋加入共產(chǎn)黨的臺灣青年,是相信臺灣的出路系于“做真正的人”的社會主義理想,系于整體上中國革命的成功。1950年代國民黨以白色恐怖肅清了這樣一脈力量,并以儒家教化、反共監(jiān)控與教育,以及深入日常生活和音樂、文學的“美援”文化,建立了一個極其保守的現(xiàn)代化意識形態(tài)。
1960、1970年代,“左翼青年”正是從這樣一種恐怖和喑啞中破繭而出。左翼思想吸引著那些最熱情的年輕人,哪怕沒有集體和前輩、理論薄弱、弱小到談不上力量,或只能作為一種讓人心存溫暖的理想——他們終有成長和組織的空間。文革后期,一批經(jīng)歷海外保釣運動、認同社會主義實踐的臺灣青年,有的悄悄來到大陸;有的回到臺灣,在學院、社會運動中各自尋找位置。1972年三個臺灣青年許登源、陳妙惠、林盛中給周恩來寫了一封信,希望將對臺方針從“武力解決”改為和平統(tǒng)一;并提出臺灣人民在長期反共教育下,對大陸心懷恐懼,應(yīng)當針對他們做宣傳工作。[10]保釣左翼在美國辦了《臺灣人民》、《臺灣思潮》等雜志,島內(nèi)則有《夏潮》雜志,挖掘、接續(xù)日據(jù)時代文學的反殖民精神。此時,出獄的白色恐怖老政治犯陳明忠和一些朋友覺得:“時代在左轉(zhuǎn),統(tǒng)一的時機近了”。陳明忠因“策反”知名的黨外人士黃順興而再度入獄。幾年后,黃順興終于輾轉(zhuǎn)來到大陸,成了一個敢在人民代表大會上“放炮”、反對修建三峽大壩的臺灣人民代表。
此時的大陸也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引進外資與“先進的企業(yè)管理經(jīng)驗”的政策下,臺商與臺企開始扮演重要角色。2005年連戰(zhàn)來大陸“破冰”之后,“第三次國共合作”一度被熱議。一方面,“寄希望于國民黨”;一方面,胡錦濤說,“堅持寄希望于臺灣人民”。但豐產(chǎn)水果季節(jié)性采購等惠臺措施,“釋放善意到基層”,是以可見的援助和經(jīng)濟利益贏取民心,而無關(guān)乎人民的力量了。
2.與民間力量開展實質(zhì)合作
“反服貿(mào)”曝露了臺灣的不安,曝露了社會矛盾的多重層面,曝露了本土民族主義的危險,也曝露了臺灣民間社會的力量。代議民主制度下的政府,開放了一定的空間,各種民間組織爭取權(quán)益、監(jiān)督政府,且遍地開花。這是臺灣社會的一大特色。如今,學生或畢業(yè)生,正越來越多成為民間組織的后備軍。
對大陸來說,是時候重視民間社會的力量了。讓兩岸不只是政商和知識分子,而是包括代表民眾利益的民間組織和勞動者的參與,來構(gòu)架新的兩岸模式,思考“中國”不只作為文化血緣、也作為并肩勞作的兄弟的意義。
改變精英路線,走真正能深入基層的“群眾路線”;與臺灣的民間組織合作,開展兩岸人民的實質(zhì)交流——或許能從兩岸共同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譬如勞工和環(huán)保問題切入。
臺灣環(huán)保問題出現(xiàn)得早,無論在環(huán)保知識的累積、理念的推廣和運動的開展上,都有豐富經(jīng)驗。大陸也正積極尋求環(huán)境的改善方向,在諸如治理霧霾(如2020年全面禁止燃燒石油焦)等方面,推出了先于臺灣的環(huán)保立法。兩岸如果能就環(huán)保議題進行充分的交流,在知識、調(diào)查、運作、推廣、教育各方面,都應(yīng)大有空間。
勞工問題上,大陸一度汲取臺灣加工出口業(yè)的思維與管理模式,極大地消耗了成本優(yōu)勢的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如今優(yōu)勢不再,兩岸工人的處境已漸趨同。而大陸政府開始對資本進行約束,一些保護工人權(quán)益的法案,如“欠薪入刑”、“集體協(xié)商”等先后出臺。這也是兩岸能就勞動保護問題進行交流的基礎(chǔ)。
總之,切實地“寄希望于臺灣人民”,開展以人民為主體的交流,或許,能再度打開對兩岸未來的想象。
(本文將于2015年4月刊發(fā)在臺灣《人間思想》第九期)
【點評】
羅崗(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看了李娜的文章,寫得很好,我也學到許多。有如下幾點回應(yīng):
第一,“反服貿(mào)”運動,正如你所說,是臺灣近些年來社會矛盾的總爆發(fā),在這種爆發(fā)面前,你梳理了各種派別和立場的應(yīng)對和挪用,但唯獨對“左統(tǒng)”立場的群體語焉不詳,如果說廣義的“左翼”可以成為臺灣社會運動的“普遍光譜”,因為從這一立場出發(fā),很容易將大陸和臺灣都簡單地視之為某種形態(tài)的資本主義,甚至當做是“全球資本主義”的某一部分,從而較為輕易地建立起批判的立場,那么“左統(tǒng)”立場的群體,如何保持“左翼”立場(批判資本主義及其變相的壓迫)和“統(tǒng)一立場”(認同現(xiàn)實的而非理念的中國)之間的“同一性”,或者這種“同一性”在“反服貿(mào)”發(fā)生了深刻的“斷裂”?與此相關(guān),臺灣學院中“批判知識分子”如趙剛已經(jīng)通過一系列文章表明了自己對這次運動的批判態(tài)度,但本來與趙剛立場相近或類似的學院“批判知識分子”的立場是怎樣的呢?是否保持了和趙剛類似的態(tài)度,還是如以“小心民族國家”或者“反思全球化”等時髦而輕巧的論述回避了其中重大的矛盾與困境;
第二,雖然說學生的“太陽花”運動只是“反服貿(mào)”運動的一部分,但是這場運動所激發(fā)出來的“世代”問題不容回避,無論是直面“統(tǒng)獨問題”還是試圖超越“統(tǒng)獨問題”,都必須面臨一個嚴峻的事實:年輕一代幾乎都不認同中國。這種將“中國”從“臺灣”論述中排斥出去,然后再將其作為“他者”(中國因素)再召喚回來,這一過程是如何歷史地形成的?是否有破解的可能?
第三,正如你文章準確而深刻地指出,無論是傾聽臺灣“基層的聲音”,還是“寄希望于臺灣人民”,假如只是從“經(jīng)濟主義”的角度,以為只要向臺灣進行利益輸送,就能夠贏得民心和民意,那就太幼稚了?!胺捶Q(mào)”所引發(fā)的社會反應(yīng),恰恰證明了大陸對臺工作的盲點和失誤。但問題在于,不僅僅是批評這套做法,而是需要進一步追問,如何才能“深耕基層”、“深入民間”、“深得人心”,目前的做法固然問題多多,但僅靠設(shè)想更加規(guī)范的“市場經(jīng)濟”或者更加完善的“社會治理”,是否能夠達到目的,還是很可懷疑的?!叭罕娐肪€”的背后,是20世紀中國革命的一整套歷史經(jīng)驗與策略,倘若無法將巨大的債務(wù)轉(zhuǎn)化為寶貴的遺產(chǎn),并將其創(chuàng)造性地挪用為現(xiàn)實的策略,有可能想入基層而不得,這才是真正的困難之所在。
【注釋】
[1] 有關(guān)學甲虱目魚契作初期運作,臺灣較為詳細的報導見賴寧寧:《阿共 銀彈 虱目魚:中國錢進學甲429天內(nèi)幕紀實》,《商業(yè)周刊》1129期,2009年7月。
[2] 參見曾芷筠《新的開始:反服貿(mào)(自由貿(mào)易協(xié)議),青年運動與下個世代的媒體》,2014年3月27日。
[3] 參見黑色島國青年陣線《318青年占領(lǐng)“立法院” 反對黑箱服貿(mào)行動宣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
[4] 唐家婕《臺灣年輕人為何上街頭》,《財新網(wǎng)》評論2014年3月25日。
[5] 參見苦勞網(wǎng)記者陳逸婷在苦勞網(wǎng)2014年3月21日的報導:《【反服貿(mào)】馬未響應(yīng) 擴大抗爭 號召民眾包圍國民黨部》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7842
[6] 參見2014年3月18日全國關(guān)廠工人聯(lián)機對服貿(mào)聲明:《資方無良 政府無恥 反國民黨強過服貿(mào)》,https://www.facebook.com/ShutdownButNotShutup/posts/629364100474058
[7] 參見2014年4月1日賤民解放區(qū)的《賤民解放區(qū)宣言》,https://zh-cn.facebook.com/notes/賤民解放區(qū)/賤民解放區(qū)宣言/691268437581421
[8] 參見苦勞網(wǎng)記者孫窮理在苦勞網(wǎng)2014年4月20日的評論:《【出關(guān)播種何處萌芽】系列之二 自由貿(mào)易的東軍與西軍》,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8277
[9] 參見范世平《公民運動時代 北京對臺新挑戰(zhàn)》,《聯(lián)合報》2014年3月31日。
[10] 參見鄭鴻生《解嚴之前的海外臺灣左派初探》,《亞洲人間思想》,2012年第1期。臺灣:人間出版社。及林盛中《與<告臺灣同胞書>共成長》,《人民日報》2009年1月28日02版。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zhuǎn)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小婷
-
羅馬教皇方濟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國崛起” 評論 23“原來,中國早就有預(yù)判” 評論 226特朗普喊話:俄烏別打了,一起跟美國做大生意發(fā)大財 評論 253MAGA基本盤還能“忍”特朗普多久? 評論 181最新聞 Hot
-
“特朗普這是在邀請中國搶走我們的科學家,太可怕了”
-
白宮:特朗普力挺赫格塞思
-
羅馬教皇方濟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國崛起”
-
“美國牛肉太貴,換澳牛,味道一樣”
-
特朗普、普京、澤連斯基等發(fā)文哀悼
-
“原來,中國早就有預(yù)判”
-
“拜他所賜,美國變成了流氓國家”
-
“特朗普會輸,但中國不會輕易給他臺階下”
-
“MAGA巨星”唱反調(diào),阿根廷業(yè)界:中國制造真香
-
又一起!白宮平面圖遭萬人共享
-
“特朗普非常憤怒:再砍10億”
-
“我們被美國夢騙了,精英把我們出賣了”
-
“美國太自滿,恐在這三方面落后中國”
-
泄密不止一次,美防長在“家人群”也發(fā)了
-
特朗普喊話:俄烏別打了,一起跟美國做大生意發(fā)大財
-
中方出手,日歐車企“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