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紹雷:當今中、美、俄三邊關系的主要問題
最后更新: 2024-05-19 11:44:41【導讀】 從2016年特朗普競選美國總統(tǒng),到2021年民主黨籍總統(tǒng)拜登上臺執(zhí)政,再到2022年烏克蘭危機惡化、俄烏沖突爆發(fā),有關中、美、俄三方關系會發(fā)生什么戲劇性變動,一直是國際輿論的重大議題。
截至目前,中、美、俄三邊關系是否已經出現(xiàn)了國際社會預想的戲劇性變化?如發(fā)生若干變化,其原因何在?當代條件下,聯(lián)手一方、打壓另一方的傳統(tǒng)地緣政治套路能否如愿以償?作為中、美、俄其中任何一方,究竟如何看待這組關系?
5月16日至17日,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訪問中國。中俄互動勢必成為國際社會的焦點。值此時機,觀察者網刊發(fā)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馮紹雷教授針對中美俄關系的探討文章,本文摘自其新書《危機與秩序:全球轉型下的俄羅斯對外關系》。
5月16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舉行會談。這是會談后,兩國元首共同簽署并發(fā)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lián)邦在兩國建交75周年之際關于深化新時代全面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的聯(lián)合聲明》。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文/馮紹雷】
關于“中、美、俄三方關系”這個提法,實際上,學界一直存有爭議。首先,當下的中、美、俄三方關系,是不是就是冷戰(zhàn)時期的中美蘇三角對抗?筆者認為大不相同。無論是主觀意愿、還是客觀的環(huán)境結構都有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也可能是為什么大家比較傾向于使用“三邊關系”或“三方關系”,而不是更多帶有戰(zhàn)略對抗性含義的“三角關系”的原因。關鍵問題,就是希望有所區(qū)別。
其次,中、美、俄三方關系是否具有一些通常國際關系中流行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呢?比如,有“三邊官方論壇”嗎?有三方獨具的經貿關系嗎?有互相制約的專有國際協(xié)定嗎?沒有。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是,中、美、俄三方既相當微妙、同時也引人關注地在發(fā)生相互作用。無論中、美、俄之間的互動是那么若即若離、時深時淺、有厭有喜,但都對當下和今后國際大局產生著深刻影響。
“三邊關系”或“三方關系”,實際上是國際史上的一個相當基本的范疇。任何雙邊或多邊關系的背后,都還有著作為“第三者”的一國或數(shù)國的影子。由此,談三個相關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中、美、俄三邊關系是否會重回冷戰(zhàn)、抑或“新冷戰(zhàn)”?
20世紀的冷戰(zhàn)有特定的三大要素。
意識形態(tài)高度對立,是冷戰(zhàn)的一大特點。但是,這是不是能被后人仿效的國際模式呢?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加以觀察。
其一,蘇聯(lián)體制無論優(yōu)劣,是否就是“標準的社會主義”?換言之,盡管冷戰(zhàn)期間充斥著意識形態(tài)的競爭,但是不是資本主義與真正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的社會主義的這兩種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競爭呢?在筆者看來,冷戰(zhàn)期間西方所面對的,只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從列寧、斯大林時期延續(xù)下來但又發(fā)生很大變形的制度模式。至少從今天的眼光來看,特別是到60年代之后的蘇聯(lián)模式,是否還是人們所普遍追求的社會制度模式呢?回答應該是大有疑問的。
其二,美歐所代表的資本主義模式是否就是可以不問條件、到處搬用的終極目標呢?同樣不是。所以,意識形態(tài)對抗,在當年就是一個被大大夸張而又簡單化了的用于劃分陣營的觀念模式。今天人們更難接受繼續(xù)沿用這樣簡單劃線的意識形態(tài),來形塑當今已經大大變化了的國際現(xiàn)實。
兩極化的軍事政治集團,組成聯(lián)盟,畫地為牢,這是冷戰(zhàn)的另一特點。比如,當年的華約、北約。不光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tài)必須保持高度一致,而且“非我族類” “黨同伐異”。但是,今天國際社會的結構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異。盡管有人認為,當今世界在各項實力指標都遙遙領先的中美兩大強國的對抗,使得國際社會呈現(xiàn)兩極對峙的狀態(tài)。但是,筆者認為,當今世界更多地處于多極化—多樣化—多元化的狀態(tài)。也即,多個而不只是兩個力量中心,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方式,多種文明形態(tài)為背景的國家政治建構。這才是更接近于實際的世界圖景,而并不僅僅是所謂“中美兩極對抗”。
比如,俄羅斯的軍事實力,特別是戰(zhàn)略武器的數(shù)量和質量不光在中國之上,甚至在一些領域還勝于美國。再比如,作為一個政治經濟共同體的歐盟,雖經歷著“脫歐”的挑戰(zhàn),但無論如何都是在政治、經濟,包括文化傳統(tǒng)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越來越獨立的一方。這里,還沒有更多涉及猶如東盟、印度、日本等富有特色、雄踞各方的多個力量中心。即使北約存在,也早已沒有了當年美國可以號令天下的那種力量結構與合法性。盡管中美對峙是當今國際格局的突出特點,但中美這一對矛盾并不能替代或涵蓋總體的多極化—多樣化—多元化的國際社會結構。
肯尼迪與赫魯曉夫 資料圖自法媒
以核恐怖平衡為特征的全球戰(zhàn)略對抗,是冷戰(zhàn)格局的第三特點。當年情境之駭人聽聞,古巴導彈危機可為其一例。1962年10月下旬,白宮接到中央情報局報告稱,蘇聯(lián)已經連續(xù)幾個月暗中在古巴部署一批導彈,美國各大城市早已在導彈射程之內,毀滅性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這13天的危機雖然最后以互相妥協(xié)而告終,爾后,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爆炸,又讓世人領教了一場核威脅隨時可能降臨于世的活劇。從古巴導彈危機到切爾諾貝利事件給世人留下的教訓是,如果核戰(zhàn)爭發(fā)生,帶來的將是全人類的毀滅。冷戰(zhàn)期間同樣不該忘卻的是,中蘇兩大國曾經經歷的從60年代初緊密結盟,到1969年迅速滑向珍寶島戰(zhàn)爭。當時中蘇邊境陳兵百萬,且以戰(zhàn)略核武器為后盾,一旦釀成大戰(zhàn),將會何等慘烈。更遑論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將不知會被推遲多少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中美關系急劇下滑的形勢下,中國穩(wěn)健應對美國霸凌與挑釁的基本立場,彰顯今日大國關系與冷戰(zhàn)時期美蘇對抗有著重要區(qū)別。習近平主席重申當今時代特征依然是“和平與發(fā)展”,中方一再表示不隨美國節(jié)拍表現(xiàn)出中國維護世界和平、保障自己的和平發(fā)展權益的堅定決心。同時,在當今世界依然還是“多極化”階段,中國依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定位的前提下,若重新回到美蘇超級大國式的冷戰(zhàn)對抗,有悖于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國際力量結構的基本特點。值得關注的是,來自俄方一系列權威智庫的最新文獻,很多都提出:當今流行的“新兩極化”觀點論據不足;同時,將“避免世界重新兩極化”列為各方應該努力的方向。
上述分析旨在強調:“新冷戰(zhàn)”之所以不得人心,是由于一系列基本的主客觀條件已經發(fā)生了根本變化。但是,這不等于說,引發(fā)當年冷戰(zhàn)的所有因素都已經完全消失。人們也不能對較大規(guī)模的對抗性國際沖突視而不見。
在冷戰(zhàn)爆發(fā)之前100多年,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于1835年就曾預言:當其他國家受到限制或者無所作為之時,唯有美俄兩家,一個自東向西,一個自西向東,迅速擴張。兩個版圖急劇拓展而“似受天意密令指派”的新興大國,總有一天會成為各占一半世界的兩大霸主。從托克維爾這一段極具遠見的敘述中,可以體察到美蘇在20世紀中葉之所以稱霸,還有著若干特殊歷史條件。
第一,不光要有實力和抱負,還要有擴張的可能空間與時代條件。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考驗所造就的美蘇兩家相對接近的綜合實力和對各自陣營的掌控能力,是全球化的條件下大大被分散化了的權力結構完全不能比擬的。第二,處于“高山之巔”的美國,和自詡“第三羅馬”的俄國(蘇聯(lián)),異曲同工但都有高度的救世情懷,一神教與帝國傳統(tǒng)的相互交織大大促成了后來對抗性意識形態(tài)的格局。第三,除了意識形態(tài)之外,作為海洋性地緣政治代表的美國,和作為大陸性地緣政治大國的俄國(蘇聯(lián)),前者所獨具的空間阻隔性與后者所擁有的空間連續(xù)性,形成鮮明反差,成為深刻影響美蘇爭霸的自然地理動因。第四,20世紀中期,美蘇首先擁有了當時世界上還無人擁有的核武庫——無論是核威懾還是核恐怖平衡——這一獨特的技術與武器因素又極大地推動美蘇爭霸的全球對抗。
今天,早已不像托克維爾所言,僅僅是俄羅斯抑或是美國對爭霸情有獨鐘,也并不僅僅是意識形態(tài)或者地緣政治等單一因素促成了大國間對抗。冷戰(zhàn)乃長時間內形成的上述多種因素相互聚合而形成的復雜歷史格局,確是一種前無古人、后難有相似來者的歷史模式。所以,歷史確實難以簡單重復這樣的故事。這并不是說,人們可以對突發(fā)性沖突所造成的重大危機高枕無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就是在人們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發(fā)生的。但是,畢竟和平與發(fā)展依然是時代的基本訴求,多極化的力量格局的客觀趨勢、新興國家群體崛起、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下的軍事技術條件的根本性改觀,包括人們觀念形態(tài)的巨大變化,使得未來的國際沖突很難再復制20世紀的冷戰(zhàn)局面。
第二個問題:“基辛格三角”會發(fā)生逆轉嗎?
從2016年特朗普參選開始就一直存在的所謂“基辛格三角”將被重新逆轉,也即所謂美國將“聯(lián)俄制華”的預言并沒有成為現(xiàn)實。這是有一系列原因的。
首先,普京遠不是特朗普能隨意擺布的棋子。中美俄關系的變化,首先與普京內政外交的轉型有著密切關系。而在俄羅斯所發(fā)生的這一深刻轉型,并不容許做出重新向美國一邊倒的選擇。
普京是以自由派身份進入政壇的。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的最初幾年,中俄不同程度上強調學習西方、合作西方。但是,像普京那樣親身經歷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的艱難轉型,又親自深入考察比較中俄發(fā)展模式的大國政治家的確不可多得。普京在2000年執(zhí)政后,在不放棄與西方合作前提下, “轉向東方”,這是一個非常合乎邏輯、完全可以理解的過程。
普京執(zhí)政后的2001—2002年,曾多次試探能否有條件地加入北約,無果。相反,北約、歐盟此后接連大規(guī)模東擴。普京多次說過,2002年美國單邊退出《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tǒng)條約》,這是21世紀后美俄關系惡化的源頭。2003 年普京開始加強聯(lián)邦中央權力,抓捕了掌控國家能源命脈,而又準備在政治上施展身手的最大私營企業(yè)家霍多爾科夫斯基。這被西方視為對自由化、民主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倒退。此后,除了高級幕僚蘇爾科夫所提出的“主權民主論”(普京本人對此有所保留),普京并沒有站在自主性立場上作過多的辯解。在此過程中,出現(xiàn)了2003—2005年俄羅斯周邊地區(qū)的一系列“顏色革命”。
2008年春,美國企圖將格魯吉亞和烏克蘭拉入北約,此乃格魯吉亞戰(zhàn)爭爆發(fā)的深層原因。從2013年底烏克蘭危機發(fā)生至今,烏克蘭加入歐盟或北約的要求,一直是懸在俄羅斯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早先,歐美還用對付伊朗作為部署反導系統(tǒng)的掩飾;晚近美國對于在波蘭和羅馬尼亞的反導部署,則幾乎不加掩飾、毫不含糊地堅決加以推進。2018年底,特朗普公開表示準備退出《中導條約》。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博爾頓訪俄時,稱此舉不是針對俄羅斯,而是針對中國。但更多分析表明,美國還是更多地希望通過在俄羅斯周邊部署中短程導彈,特別用于防衛(wèi)“新歐洲”國家,以應對俄羅斯的強有力威懾。在2007年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普京發(fā)表公開而尖銳地批評西方講話10多年之后,俄羅斯專家們告訴我:“看來,還是普京的警告富有遠見?!?
總之,意識形態(tài)轉換后的俄羅斯,并沒能避免來自西方地緣政治的無情擠壓。正因此,普京在2017年瓦爾代論壇講演中曾這樣坦率地表示: “我們對西方最主要的錯誤是,我們太相信美國;而美國的錯誤是把這視為弱點并濫用信任。”
- 原標題:馮紹雷:當今中、美、俄三邊關系的主要問題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朱敏潔 
-
內塔尼亞胡遭以戰(zhàn)時內閣成員下“最后通牒”
2024-05-19 11:17 巴以恩仇錄 -
沖繩知事:美國大使“引發(fā)緊張局勢”
2024-05-19 09:27 中日關系 -
“至少一代人不會把西歐視為合作伙伴”
2024-05-19 09:10 俄羅斯之聲 -
中國駐印尼大使陸慷離任回國
2024-05-19 08:43 中國外交 -
中國至古巴的空中航線正式復航
2024-05-18 22:47 航空航天 -
澤連斯基承認:我們很多旅都打光了...
2024-05-18 22:03 烏克蘭之殤 -
又在搞事,馬科斯稱菲律賓將“強力捍衛(wèi)領土”
2024-05-18 20:17 南海局勢 -
“如果歐洲繼續(xù)采取行動,中方很可能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回擊”
2024-05-18 19:57 歐洲亂局 -
越共中央建議由公安部長蘇林擔任國家主席,陳青敏擔任國會主席
2024-05-18 19:12 -
法國邀請俄羅斯,英美不滿
2024-05-18 18:24 法國見聞 -
“船上有7名中國籍船員”,我駐菲使館發(fā)聲
2024-05-18 17:12 中國外交 -
“美國居然在鋸自己騎著的那根樹枝,蠢得可怕”
2024-05-18 17:05 俄羅斯之聲 -
越共十三屆九中全會閉幕,增補4名政治局委員
2024-05-18 16:34 -
駐泰大使:傳統(tǒng)東亞文化是當今世界的濟世良方
2024-05-18 15:26 中國外交 -
特斯拉自動駕駛數(shù)據擬“在華收集,在華處理”
2024-05-18 14:28 新能源汽車 -
古巴對中國公民短期來古免簽政策正式生效
2024-05-18 13:40 -
加拿大果然想跟,聲稱“不能給中國留后門…”
2024-05-18 13:10 新能源汽車 -
“我們不承認臺灣,今后也不會”
2024-05-18 10:53 臺灣 -
矛頭直指哈爾科夫,普京首次公開俄軍意圖
2024-05-18 10:12 俄羅斯之聲 -
12月6日前裁決,TikTok和美司法部要求法院啟動快速通道
2024-05-18 09:42 大公司
相關推薦 -
MAGA基本盤還能“忍”特朗普多久? 評論 102從2000兆帕潛艇級熱成型鋼的“登天”說開去…… 評論 83美媒焦慮:哪怕只為跟上中國,美政府都不能這么干啊 評論 143“趁納瓦羅不在,他們沖進白宮勸說特朗普暫停關稅” 評論 178最新聞 Hot
-
美媒焦慮:哪怕只為跟上中國,美政府都不能這么干啊
-
特朗普“抱怨”后,日本考慮放寬汽車進口安全標準
-
“五角大樓里完全崩潰了”,3名美國防部高官被解雇
-
“趁納瓦羅不在,他們沖進白宮勸說特朗普暫停關稅”
-
澤連斯基回應:?;?0小時太短,建議30天
-
韓國一戰(zhàn)機飛行訓練中掉落機炮吊艙和空油箱
-
“美國在地球上跟中國爭,卻把太空主導地位拱手讓出”
-
內塔尼亞胡:摧毀哈馬斯前不會結束軍事行動
-
超900人簽署“反關稅宣言”,包括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
“中國正投入萬億美元,我們卻在這胡搞”
-
真急了!“白宮擬成立涉華關稅應急工作組”
-
黃仁勛訪華盼繼續(xù)合作,特朗普回應
-
中國男子在TikTok“神評”美國關稅,米爾斯海默秒答:贊同
-
“內地電影票房過億那一刻,香港電影就被顛覆了”
-
美國稅局代理局長剛上任三天就被免,“貝森特抱怨他是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說了:不行,就放棄
快訊- 美國股債匯遭遇三殺,財報季大考即將來臨
- 互聯(lián)網企業(yè)家座談會王興興發(fā)言;三星獲準每周工作60小時;SHEIN Temu美區(qū)漲價
- 浦東開發(fā)開放35周年:上海農商銀行金融活水助力同行
- 興業(yè)銀行多舉措支持民營經濟發(fā)展,3月末民營經濟貸款戶數(shù)近52萬戶
- 《中國 - 東盟超大市場互聯(lián)互通展望研究》報告發(fā)布,大華銀行中國案例入選
- 長三角一周觀察丨上海市長會見黃仁勛;常州機器人獲得半馬亞軍
- 2.26億元、涉700余名主播!稅務部門查處重大虛開發(fā)票偷稅騙補案件
- 河流存在養(yǎng)豬場污水直排等問題,湖南婁底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