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振清:蔡英文會被臺灣政治摩天輪甩出去嗎
關鍵字: 蔡英文蔡英文就職臺灣經濟臺灣貧富分化武統(tǒng)論兩岸關系例如,當臺灣年輕人自認為“臺灣”或者“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的時候,不少大陸人很可能嘲笑為“自不量力”。如果再出現(xiàn)長期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維護“一中原則”、貶斥“中華民國”符號的事件,兩岸民意的直接沖突就會爆發(fā)。2012年10月的東京影展事件,2013年11月的張懸事件和2016年1月的周子瑜事件都是典型例子。特別是周子瑜事件,由于發(fā)生在臺灣大選前夜,其媒體傳播效應幾乎是一場“完美風暴”,足以影響幾十萬選民翌日的投票選擇,并且成為幾天后大陸網民“帝吧遠征臺獨Facebook”大規(guī)模網絡群體事件的導火索。
而現(xiàn)在臺灣選民居然選出具有“臺獨”背景的蔡英文,這件事讓大陸很多民眾的強國情懷深受抑挫,進而懷疑過去八年來以經濟促政治、擴大兩岸交流的和平發(fā)展道路,特別是質疑經濟“讓利政策”不僅徒勞無功,而且“姑息養(yǎng)奸”,助長“和平分裂”的態(tài)勢?!拔浣y(tǒng)論”因而獲得了社會基礎,醞釀成型。
迄今為止,“武統(tǒng)論”基本上是一種應急式、懲罰性的決戰(zhàn)思維,它并不考慮兩岸關系幾十年來積累起來的政治經濟基礎,也沒有全面考慮兩岸所處的復雜外部大國關系和周邊地緣政治環(huán)境。武統(tǒng)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于威懾和制止各種“顯性臺獨”,但難以對付“隱性臺獨”問題。
綜合各方面信息判斷,蔡英文上臺后更可能走的是“隱性臺獨”道路而非“顯性臺獨”。蔡英文當然不是馬英九,沒有“振興中華民族”、“中興中華民國”的信念,但她也不是陳水扁,不敢大搞“法理臺獨”、“烽火外交”等沖突政策。在陳水扁任內,她當年的政務官生涯是“中華民國”體制內的保守派和理智派。
民進黨在野時期,她作為黨主席試圖在強化“臺灣主體性”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論述脈絡里,尋求與大陸“政經分離”,即只要臺灣的經濟利益,不談兩岸交流的政治基礎和政治愿景,并且以民主決策、自由選擇、透明決策、公平分配等訴求挑戰(zhàn)馬英九的大陸政策。當選后,由于臺灣經濟動能喪失和公共治理困境的挑戰(zhàn),蔡英文只能選擇不挑釁大陸的政策,以便穩(wěn)定兩岸經貿關系,塑造良好的投資和發(fā)展環(huán)境。因此至少在最近一段時期,大陸對臺政治壓力、經濟交流與社會融合三管齊下的綜合應對要比簡單化的武統(tǒng)論更能妥善地處理兩岸關系。
就兩岸因素對蔡英文執(zhí)政的挑戰(zhàn)來說,她在選舉期間以“維持(兩岸關系)現(xiàn)狀”、遵循“現(xiàn)行憲政體制”、承受“兩岸交流既有成果”等論述來回應各方對其兩岸政策的質疑,對兩岸議題采取了淡化的策略。同時,由于大陸的克制,臺灣民眾也還沒有真切感受到兩岸關系的“地動山搖”。因此,兩岸議題并沒有成為此次臺灣選戰(zhàn)的主軸。
不過,蔡英文當選后,那些抽象浮泛的論述已不足以應對具體而迫切的兩岸事務,蔡本人的“隱性臺獨”作風,民進黨部分精英對“臺獨神主牌”的供奉,以及時代力量黨和獨派社團的激進“臺獨”言行,勢必造成兩岸關系的不穩(wěn)定,引發(fā)臺灣發(fā)展前景的不確定性,從而造就了蔡英文執(zhí)政的緊迫困境。這種不穩(wěn)定、不確定的兩岸形勢,與八年前馬英九當選的情形相比有天壤之別。蔡英文在選后提出愿在“既有政治基礎”上持續(xù)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這個“既有政治基礎”表述涵蓋了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遵循“現(xiàn)行憲政體制”、接受過去的兩岸交流協(xié)商成果以及依據“臺灣民主原則和普遍民意”等四項內容,顯示她開始尋求對大陸有所妥協(xié)。不過,目前來看,這樣的妥協(xié)離大陸的要求還較遙遠。因此,兩岸關系前景并不明朗,變數(shù)很多,蔡英文依舊面臨臺灣民意逆轉之危險。
對于蔡英文來說,需要迎接的是分化社會對民主社會的歷史性挑戰(zhàn)
余論:分化社會挑戰(zhàn)民主社會——從臺灣治理到兩岸關系
在臺北,一位曾任高階文官、退休后樂當社區(qū)義工的老先生告訴我,民主當然好,但是民主越多,下層老百姓就會越想念威權領袖蔣經國,因為不是民主越多社會就治理得越好。在北京,一位一輩子從事對臺工作的老前輩告訴我,深感三十多年來對臺工作最大的困難來自民主化后嚴重分化的臺灣社會,因為大陸的對臺政策必須跨海面對多元復雜的臺灣民意,政策效果經常吃力不討好。
臺灣民主制度的核心是一人一票的全面普選,這不是問題,問題在于這個制度的形成過程(即“民主化”)受到不少“先天病灶”的影響,包括早期的省籍-族群沖突、南北部發(fā)展差距以及近年凸顯的國家認同矛盾和貧富分化問題。三十年前臺灣民主化的啟動有其問題意識,亦即改變權力資源的產生和分配模式,包括開放政治市場(開放“黨禁”、“報禁”),讓民眾平等獲得利益代表(解散“萬年國會”)以及最高權力的普選(“總統(tǒng)直選”)等。不過,隨著第三次“政黨輪替”的完成,即便按民主化研究的最嚴格標準,臺灣民主也已進入了“鞏固期”(democratic consolidation),這時候,由于四大社會分化形態(tài)同時存在,不良的政治周期隱然成型,促使臺灣民主政治運作的問題意識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可持續(xù)發(fā)展、有效公共治理以及公平分配的供給成為新的政治任務。這就是分化社會對民主社會的歷史性挑戰(zhàn),如果民主選舉產生的領導人不能完成這些任務,就不能嫉妒威權領袖的余蔭,無法逃脫政治摩天輪的無情周轉。
民主政治不確定,分化社會無共識,這兩條是現(xiàn)代公共政策執(zhí)行的難關。大陸對臺政策雖然還算不上完整意義的公共政策,但也不可避免地要直面臺灣政治發(fā)展的這兩條邏輯。縱觀三十年來對臺政策的發(fā)展,從《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到國共交流和ECFA,再到兩岸各行各業(yè)交流合作以及最近推出的兩岸青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及就業(yè)政策,可以看出臺灣的民主政治和社會分化使得大陸對臺政策的重心逐漸下移,涵蓋面逐步擴大,不斷克難前行,打造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嶄新道路。今天,臺灣的社會分化和政黨輪替成為大陸對臺政策繼續(xù)發(fā)展的激勵因素,未來政策改進的著眼點應更有針對性和前瞻性,在堅決反“臺獨”的基礎上推行讓臺灣民眾“有感”的政治干預,擴大對臺灣新世代的政策吸納,全面布局構建兩岸安全共同體等。相信隨著中國大陸全面崛起背景下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和經濟發(fā)展溢出效應的擴大,臺灣將更深入地融進大陸發(fā)展、改革與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在這個過程中,兩岸加深經濟社會融合發(fā)展,開展政治協(xié)商,共同締造統(tǒng)一的新國家,將是水到渠成之勢。
【本文原載于《文化縱橫》2016年4月號,經作者修改審定,授權觀察者網發(fā)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小婷
-
印度人把抵制矛頭對準了這兩國 評論 73特朗普準備賣了“美國之音”總部大樓 評論 156美大使“委屈”上了:加拿大抵制美貨是侮辱 評論 64沃爾瑪準備以關稅為由漲價,特朗普威脅 評論 162臺“邦交”危機再起?“不意外,轉向或已近尾聲” 評論 62最新聞 Hot
-
特朗普準備賣了“美國之音”總部大樓
-
沃爾瑪準備以關稅為由漲價,特朗普威脅
-
馬克龍“搭手示強”,反被埃爾多安“拿捏”
-
他痛批特朗普撒謊“不值一駁”,“令美國人民蒙羞”
-
美大使“委屈”上了:加拿大抵制美貨是侮辱
-
面臨高關稅壓力,越美完成首次線下部長級磋商
-
臺“邦交”危機再起?“不意外,轉向或已近尾聲”
-
“船、箱雙雙告急!兩個月后更糟了”
-
克宮:“普澤會”有可能,只要…
-
小米汽車回應“部分SU7前保險杠形變”
-
惡意傳播涉劉國梁不實信息,杜某川、湯某被處罰
-
韓船企利潤大增,中國被撼動?
-
美軍高官急眼:中國在拉美居然整了10個,沒人管…
-
無法一一談判,特朗普放話:將被單方面加稅
-
湖南懷化舞水河近期出現(xiàn)大量死魚,當?shù)鼗貞?/a>
-
穆迪下調美國信用評級,白宮急了:這是政治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