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慧瑜:我們都是“時代的石頭”
關鍵字: 改革開放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文藝南斯拉夫大使館王小波反美游行文化思想運動自由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文/ 張慧瑜】
對于出生于改革開放時代的我來說,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再加上成長在小康之家,除了讀書,還是讀書,一路讀完博士,2009年近30歲才進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做學術、寫文章,在這個時代都是沒名沒利的“苦差事”,幸好,這是我的興趣所在。近些年,我主要偏重電影、電視和大眾文化研究。對于很多人來說,看電影、看電視,是工作之余的消遣娛樂,而于我,這些都是消遣之余的工作。我并非藝術鑒賞家,也不是創(chuàng)作者。
文藝作品對我來說是觀察社會、把握時代的石頭,這里面浸染著歷史和社會的痕跡,而我的任務是從中找出時代的病癥和文化的癥候。“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文藝作品、尤其是大眾文化作品更是如此,它們如同時代的標本,儲存著特定歷史時期的氣息。在這一點上,我更認同于考古學家和偵探的角色。這篇文章,我想把自己的“文化經驗”也變成一塊時代的石頭,借此折射出這30年來中國社會與文化的變遷?,F在想來,對我影響最大的有三個階段,一是在縣城度過的中學時代,大致是90年代初期到末期;二是大學中文系的時代,是90年代末期到新世紀之初;第三是讀博士選擇學術生活,從2005年至今。
中學時代的三種文化經驗
借用法國理論家阿爾都塞對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討論,教育、現代教育體系無疑是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之一,尤其是基礎教育更成為塑造合格公民、樹立主流價值觀的主戰(zhàn)場。從現代性的角度看,教育不僅是現代科學、現代知識傳播的重要空間,而且老師與學生的關系也是啟蒙與被啟蒙的核心隱喻。相比赤裸裸的殖民戰(zhàn)爭,現代教育被認為是傳播西方現代文明的更“文明化”的方式。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領域出現了兩次轉折,一次是“文革”期間,發(fā)生在教育領域的造反運動成為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的重頭戲;二是七八十年代之交的社會轉型,“恢復高考”成為開啟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選拔式的精英教育不只是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培養(yǎng)符合現代化要求的新人才,更是把“知識改變命運”作為社會階層晉升的理想杠桿。正是這種新的教育制度,培養(yǎng)了包括我在內的80后們特殊的主體狀態(tài)。
我在山東西南部的一個歷史悠久又是革命老區(qū)的縣城上重點中學。記憶中這是一種集體主義的學習氛圍,有點像軍隊一樣,有固定的班級、固定的同學、國定的班主任,甚至每個人在教室里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從早到晚除了被安排的滿滿當當的課程之外,學校經常組織各種集體活動,如每周五的班級大掃除、一年一度的歌詠比賽、演講比賽等,每個班級和年級之間還有各種諸如衛(wèi)生、成績之類的排行榜。當然,最讓同學開心的是每年元旦每個班級都會組織隆重的元旦晚會,如同緊張學業(yè)之外的狂歡節(jié)一樣。與這種高度集體化、組織化的生活相呼應的則是中學時代所接受的語文教育。相比數理化等“客觀”的科學知識,作為基礎課程的語文課是最有文化和時代內涵的。
對于我這種90年代初接受中學教育的人來說,語文課本的基調還是人民史觀和革命史觀,課文的主體是現代文學和“十七年文學”,以革命作家為主,就連古文也是以現實主義作家和浪漫主義作家為線索,魯迅的作品最多,80年代在反思革命文藝的背景下被“翻案”的沈從文和張愛玲的作品沒有了,也就是說90年代的中學語文教育依然滯后于80年代以來的主流文學。我們對于作家、作品的評價采用現實主義的標準,看作家是否具有反抗性以及作品是否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現實。我們總是很崇拜那些以身抗暴反抗黑暗現實的革命者和英雄,也對勞苦大眾有一種“天然”的同情感。這種摒除了“文革”的激進革命而“撥亂反正”到十七年時期的人民史觀,連同一種強調集體主義、大公無私、熱愛勞動等社會主義價值觀,成為沒有經歷過革命和“文革”的80后們對社會主義體制的最直接的文化經驗。
與這種80年代出現的“五講四美三熱愛”的“四有”新人的價值觀相平行的是另外一種文化形態(tài)所產生的價值觀,這就是港臺流行文化。90年代初磁帶剛剛流行,每當走出校園,滿大街都放著小虎隊、四大天王的歌,這些流行歌手成為我們的文化偶像,不僅隨口傳唱他們的歌曲,而且也模仿明星的發(fā)式、穿著和口音。相比音樂課中所講授的革命歌曲、民族唱法的民歌,這些流行歌曲更貼近我們這些青春期孩子的內心,朦朦朧朧的愛情、大都市的孤獨感、對成功的渴望等,對于生活在落后縣城的我來說,這些節(jié)奏感強的音樂都是遙遠的、精彩的、外面的世界。除了流行歌曲,最吸引我們的還有街頭游戲機和鐳射錄像廳,這些讓人入迷的街機以及打打殺殺、親親我我的港臺娛樂片,與學校組織的文化生活形成了強烈對比。
我記得在課堂上,老師“嚴厲”打擊的對象就是聽歌、看武俠、故事會之類的課外書,仿佛這些“靡靡之音”和通俗文藝會腐蝕我們的思想。不過,這樣兩種文化形態(tài)并非沒有交集,如果說一年一度的歌詠比賽,每個班級都選擇一首適合集體演唱的革命歌曲,而元旦晚會,大家都愿意選擇個人演唱的流行歌曲。印象中有一位歌手一直受到我和幾位好伙伴的追捧,這就是臺灣歌手鄭智化,他很少唱情歌,他的歌曲帶有社會批判色彩,經常描述都市底層青年人的生活,這吻合于我們所接受的革命文化的口味。
很多年之后,當我也開始在大都市生活之后,還會回想起鄭智化的歌,才體會到《蝸牛的家》中“我身上背著重重的殼努力往上爬/卻永永遠遠跟不上/飛漲的房價”、《大國民》中“這不再是個適合窮人住的島/一輩子辛苦連個房子都買不到”的真切含義和苦澀。從這里可以看出,我們接受的是兩種文化教養(yǎng),一種是集體化的、組織性的、帶有榮譽感的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的革命文藝,第二種是個人化的、娛樂化的、帶有刺激性的消費主義色彩的大眾文化。
除了這樣兩種文化經驗之外,在中學時代更為重要的經驗恐怕是一種個人奮斗的競技文化。表面上看,從中學課本到學校的日常管理,都帶有社會主義文化的典型特征。第一,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小到班集體,大到國家,強調以集體的利益為先、個人服從集體,甚至為了國家和公共利益可以犧牲自己,學習雷鋒和賴寧精神;第二,培養(yǎng)勞動價值,不僅在班級設立勞動委員,而且每天都有打掃衛(wèi)生、校園以及各種勞動實踐,任勞任怨、吃苦耐勞也被作為好學生的品質;第三,通過語文、歷史、政治課等所傳遞的一種革命史、人民史和社會進步史,再加上80年代的兒童、青少年讀物基本上還是以革命歷史故事為主,如《神筆馬良》、《阿凡提的故事》等動畫片依然是窮苦人嘲諷地主的故事。
可是,這些社會主義文化卻在中學教育的過程越來越空洞化和教條化,也就是說學生們都知道這是一種官方的、口頭上的說辭。這就涉及到“恢復高考”之后所建立的一種以高考為核心的選拔機制。進入高中之后,學校和班級的核心任務就變成一切為了高考,考試成績成為第一要務。于是,學校采取各種管理和激勵機制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效果,其中最為有效的措施是灌輸競技文化和競技意識。
按照老師的話來說,高考是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比賽,也是一場“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殘酷游戲,“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提升一分,超越千人”、“要想成功,必先發(fā)瘋,今日瘋狂,明日輝煌”、“在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拯救我的人是我自己”、“擁有知識改變命運,擁有理想改變態(tài)度”等成功語錄都變成高考的勵志口號。其實,這種個人主義化的競技狀態(tài)不只是為了高考,更是為了適應市場化制度下個人奮斗的理想人格,甚至這種競技文化里面沒有團隊、合作精神,只有一種個人主義化的、個人成功的理念。在這個意義上,這種相對滯后的集體主義式的社會主義革命文化恰好是為了培養(yǎng)自由市場背景下個人競技的接班人。
可以說,中學時代留下的是三種文化的烙印,一種是集體主義的革命文化,二是大眾文化,三是個人主義的競技文化。這使得接受這種教育的主體經常處于一種精神分裂的狀態(tài),一方面是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另一方面又是最為現實的通過高考來改變個人命運。人們已經習慣于這種情感結構,在課堂和正式場合是一種空洞的說教和政治教條,私下里或內心深處的個人情感、個人出路才是最真實的。這種彼此矛盾的主體狀態(tài),是80年代以來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主體狀態(tài),正如主旋律與商業(yè)電影之間的裂隙一樣,至今沒有完全彌合。
- 原標題:張慧瑜:我們都是“時代的石頭”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吳立群
- 最后更新: 2018-12-15 09:20:48
-
外國人學中文太久后,會有哪些改不掉的習慣?
2018-12-13 18:24 觀網看片 -
《紅海行動》《戰(zhàn)狼2》等獲華表獎(完整名單)
2018-12-08 22:21 中國電影 -
人類文明“四長老”齊聚北京:打破沖突論 構建共同體
2018-12-07 11:04 -
《三體》成資本估值神話,我們恐怕等不到電影面世了
2018-12-07 07:19 中國電影 -
21歲柯潔打破李昌鎬最年輕六冠王紀錄
2018-12-06 19:31 -
“影帝制造機”曹保平
2018-12-05 13:40 中國電影 -
村上春樹又陪跑了
2018-12-05 08:25 -
144名中國婦女被騙赴新加坡賣淫 兩國聯合破案
2018-12-04 16:38 -
2018十大流行語官宣:確認過眼神,是“錦鯉”沒錯
2018-12-03 15:01 網絡熱詞 -
他親手寫就“中國人民銀行” 昨天紀念館開張了
2018-12-02 10:49 -
《法制晚報》明年休刊 全力做新媒體
2018-12-01 17:07 再見紙媒 -
拼不過陸企,臺灣光伏龍頭裁員近千
2018-11-30 07:25 臺灣 -
中國“藏醫(yī)藥浴法”被列入非遺名錄
2018-11-28 20:52 -
12月電影片單!年終盛宴,好戲連臺
2018-11-28 10:35 中國電影 -
體制有什么問題?美國新老自由派這么看
2018-11-27 22:21 美國一夢 -
消失的中國園林還能復原嗎?
2018-11-27 07:48 -
韓媒:中國網漫來勢洶洶 韓國業(yè)界坐立不安
2018-11-26 17:14 -
唐代詩人杜牧的墓 如今已成菜地
2018-11-26 07:45 -
韓電影《國家破產之日》:揭97年IMF事件丑陋面目
2018-11-23 17:34 三八線之南 -
辱華品牌秀場人去樓空,800萬舞臺成擺設
2018-11-21 23:04
相關推薦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20“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81“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46“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10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評論 125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fā)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fā)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fā)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