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為什么忘不了毛澤東?
毛主席的軍事思想不只是打仗,做一切事業(yè)都需要那樣一種思維方式。打仗敵我對立,那是對智慧的一種極端的考驗,在這樣的考驗當中你能戰(zhàn)勝強敵,你能贏得勝利,對于其他的困難你就更容易去破解它。[全文]
-
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周年,重溫毛主席這些詩詞!
-
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一百多年前,毛澤東同志說:“我們總要努力!我們總要拼命的向前!我們黃金的世界,光華燦爛的世界,就在前面!”今天,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開創(chuàng)的偉大事業(yè)正欣欣向榮,他們追求的偉大理想正在變成現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全文]
-
《人民領袖毛澤東》等多部紀錄片于近期開播
-
?今天,紀念一代偉人毛澤東
-
今天,紀念一代偉人毛澤東
今天,紀念一代偉人毛澤東[全文]
-
毛澤東在延安珍貴音像首次曝光
-
毛主席誕辰127周年,民眾夜赴韶山紀念
-
上海毛澤東舊居陳列館全新亮相,增補34件珍貴史料
毛澤東舊居陳列館全新亮相,增補34件珍貴史料[全文]
-
明天,上海這一處毛澤東舊居將全新亮相
-
要真正理解毛澤東,恐怕還需要很長時間
當中華民族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候,是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土地公有制,為社會主義奠定了生產資料的基礎。他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工業(yè)體系。[全文]
-
海外研究毛澤東,切不可辜負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對新中國前三十年歷史的研究,很多學者可以從口述和地方資料中做社會史的研究,比如某個村落和工廠的變遷,微觀史還能發(fā)掘出很多新的課題。學者選擇什么層面來進行分析取決于他們選擇研究的專題,也取決于獲取資料的情況。[全文]
-
毛澤東同志誕辰125周年 人民日報官微紀念
12月26日,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5周年紀念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共青團中央等多家官微發(fā)布微博,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 [全文]
-
習近平問:“今天是什么日子?”
“今天是什么日子?”你知道嗎2004年12月26日,習近平到浙江瑞安看望基層干部,對當地的基層干部發(fā)此一問,看到他們一時發(fā)愣,習近平又自問自答:“今天是毛澤東同志的誕辰?!?a href="/politics/2018_12_26_484648.shtml" target="_blank">[全文]
-
西部工業(yè)化的起點:三線鐵路建設
20世紀60年代后期,中國共產黨尤為擔心美國或蘇聯可能會入侵中國。為了保衛(wèi)國家主權,中國共產黨實施了旨在推進中國西部工業(yè)化的一場名為“三線建設”的大規(guī)模運動。為了建設鐵路,中國共產黨投入了大規(guī)模的勞動力來彌補國家工業(yè)資本的短缺。[全文]
-
感謝楊奎松給我的《毛澤東傳》挑錯,但我不服
楊奎松教授在《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3期所發(fā)表了對拙著《毛澤東傳》的評論,感謝楊教授對拙著的關注。我對楊教授發(fā)現了我的書的那些真正的錯誤表示感謝,但同時,想與楊教授探討一下他在評論中的一些錯誤。 [全文]
-
毛澤東晚年改革國家治理體制的構想與實踐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毛澤東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所做的探索,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的部分,都是值得我們珍視并認真加以研究和總結的。 毛澤東重新審視兩千多年來中國國家治理的是非得失,對于現代中國如何更好地開展國家治理,做出了新的思考。 [全文]
-
革命機器與“普遍的啟蒙”
《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一個活著的歷史文獻。它雖是在文藝座談會上所做,但終極關懷卻并不是文藝本身,而是在革命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文藝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關系”,其目的是“求得革命文藝的正確發(fā)展、求得革命文藝對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協助”。[全文]
-
誰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中國人?網友:是他……
沒什么需要遮遮掩掩的,三個字:毛澤東。 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多少人物來來去去,真正稱得上偉大的卻也只有寥寥數人。 始皇一統(tǒng)天下,變分封為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開天辟地之偉業(yè),讓中國受用千年,可稱偉大。 隋文帝橫掃九州,結束數百年之分裂。改九品中正為五省六曹,開科舉廣納天下英才,打破世族之壟斷。其文官選拔體系影響之深,到今日依然發(fā)揮巨大作用。 明太祖起于微末,集當世之英才驅逐胡虜,再造中華。中華文化之延續(xù),明太祖著實貢獻卓著。 除此之外,漢高祖,唐太宗皆各有卓越成就,稱得上偉大。 說了這么多,但真正要說起最偉大,我想古今數千年,也只有毛澤東一人擔得起。[全文]
-
毛澤東1975年手稿倫敦拍賣 成交價超70萬英鎊
2017年7月11日,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在倫敦拍賣一份毛澤東手稿。這份手稿是毛澤東1975年與古典文學專家蘆荻討論文學時寫下。距離毛澤東1976年病逝僅有一年。手稿原本估價約為6-8萬英鎊,最終成交價為70.4萬英鎊。比預期售價高10倍。[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