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鵬鯤:當部分美國科學家萌生去意,中國該不該拋出橄欖枝?
特朗普政策的影響有多大
前面提到,在頂尖科學家公開聯(lián)名抗議之前,美國高校圈已多次組織“堅持科學”的抗議活動。但正如很多照片所展示的那樣,相關活動參與人數(shù)有限,社會影響力也一般。
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主要在于這些活動缺乏社會基礎。特朗普的“逆全球化”思想和“關稅戰(zhàn)”理論在美國已經深入人心。美國民眾選出這樣的總統(tǒng),就是要改革現(xiàn)有的國際和國內秩序,因此特朗普行事不計后果,地位卻依然總體穩(wěn)固。
4月2日,特朗普宣布對近100個國家和地區(qū)征收前所未有的高關稅,在全球引發(fā)劇烈的金融沖擊和數(shù)十國的強烈反彈。在不少美國人看來,這就是性命攸關的斗爭,是美國一國對世界主要工業(yè)國家的斗爭。
非常時期自然采取非常措施,相比其他支出,高校的開支不僅短期內難以產生收益,而且數(shù)額巨大,自然要優(yōu)先節(jié)約。因此,“堅持科學”的抗議活動不僅缺乏社會人士參加,甚至連高校圈都響應有限。
加之特朗普以打擊反猶太主義為借口整肅了一批高校,很多學者都害怕成為“出頭鳥”,暫時持觀望態(tài)度。
大學的態(tài)度經歷了一個先軟后硬的過程。哥倫比亞大學的立場相對比較軟,因為是最先取消撥款的,加上特朗普親自過問和指揮,學校核心管理團隊似乎被嚴厲的指控嚇到了,于是就屈服了——畢竟種族歧視、支持恐怖組織、鼓動學生反對美國,這哪里像總統(tǒng)批評自己國內高校的話。
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工會抗議學校向特朗普屈服
進入三月中旬之后,一方面特朗普的重心已經轉移到“關稅戰(zhàn)”方面,另一方面或許大家看到單純讓步是沒有好結果的,所以之后遭到打擊的大學比較硬氣。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艾斯格魯伯表示:“我們打擊反猶太主義和一切形式的歧視,并且愿意在此問題上與政府合作”,隨后又話鋒一轉,“普林斯頓還將同樣積極捍衛(wèi)學術自由和本校的正當權利”。
3月19日,艾斯格魯伯還在《大西洋月刊》上發(fā)文反對特朗普,將其對哥倫比亞大學的打擊稱為“數(shù)十年來美國大學的最大威脅”,并呼吁大學領導人不要屈服,要堅持用訴訟保護自己。就在發(fā)文前,美國能源部宣布暫停為普林斯頓大學提供資金。
美國大學運轉的邏輯與中國稍有不同,老師跟學校的關系更類似于合伙人。如果不進行授課等公共服務,永久職位例如教授也只能拿到保底工資,而講師等臨時職位則拿不到工資。無論是永久職位還是臨時職位,想要利用學校的平臺招生,必須先拿到資金贊助,并向學校支付實驗室費用,試驗和研究的費用也要從這里面出。
因此,只想做科研不想教書的老師受影響最大。賓夕法尼亞大學斯普林曼的經歷最極端。作為青年學術“卷王”,他一共拿到五個較大的國家項目資助,2月份接到通知,其中4個被取消,而現(xiàn)在最后一個來自國防部的資助項目也被取消。在接受學術期刊附屬通訊社《自然·新聞》采訪時,他表示自己的學術理想很可能因此破滅。
斯普林曼很可能是研究美國視角下的海外文化,通過研究幫助美國增進對其他國家及文化的了解,因此收到了國防部和美國國際開發(fā)署等諸多渠道的贊助,但近期由于各種因素被拖延或取消。這一研究領域的教師,目前較為普遍地碰到了類似遭遇。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屬于永久職位較少的私立大學,出于對財政狀況短期內好轉的絕望,決定裁員2200人,是目前少數(shù)確定通過裁員渡過難關的大學。而其他高校更為普遍的做法,是凍結招聘或招生。
目前美國已有包括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在內的十幾所州立大學凍結了招聘,減少招生的范圍則更大,哈佛大學格里芬藝術研究生院已拒絕了所有報考的研究生,馬薩諸塞州立大學醫(yī)學院有一個方向今年沒有招收博士生。
此外,還有數(shù)量更多的學校,諸如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宣布可能減少學生的津貼或獎學金。
跨性別科學工作者以及美國高校中的少數(shù)族裔也受到影響,今后美國高校的檔案性別一欄只能填男或女,教師的自我介紹中也不得涉及相關內容;同時,涉及這些方面的國際交流和研究的資助,基本都被裁減了。
由于當下美國社會狂熱的“準戰(zhàn)爭”氛圍,盡管這些政策沒有直接針對少數(shù)族裔,但仍引發(fā)了恐懼和擔憂。近期,計算機安全領域的著名華裔學者王曉峰及其妻子,一起遭印第安納大學火速解雇并抹除相關檔案資料。隨后,F(xiàn)BI對其兩處住宅進行搜查,在搜查前后兩人一度失聯(lián)。
王曉峰夫婦的律師表示,他們目前安全,沒有被捕。但王曉峰夫婦拒絕接受采訪,也不回應親戚朋友的關切,還是讓整件事顯得比較反常。這也讓美國高校的華裔教師、甚至美國計算機安全領域的學者感到困惑和恐慌。由于特朗普政府對大學的“整肅”有相當一部分是不公開的,未來這樣的猜測或現(xiàn)實,預計將變得更加普遍。
吸引科學家來華是否必要?
由于特朗普的倒行逆施,確實讓不少美國科學家考慮離開,其中包括不少華裔。此次聯(lián)名抗議的院士中就有張峰、莊小威等華人院士。
不過,仔細分析特朗普政策的實際影響,以及受到較大沖擊的科研人群,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不同情況。盡管有部分人萌生去意,但其中有多少人真心愿意來華工作,是否值得我們動用寶貴的外匯去挖人,恐怕需要耐心觀察。
首先,目前真正想走的群體,主要是嚴格的環(huán)保主義者、跨性別研究者以及自我定位為世界公民的自由派;如果就總體研究水平來看,這個群體并不十分突出。
而這部分人身上,有一些共同特點或者說“刻板印象”,需要管理者充分考慮照顧其個性。對于想要延攬他們的機構或高校來說,勢必要有高超的手腕和完備的預案,避免優(yōu)厚條件引進的科研人員沒能推動學校發(fā)展,甚至反而影響聲譽。
其次,大規(guī)模人才引進必須講究時機。17世紀意大利科研轉入低谷,二戰(zhàn)前后德國科學家四處輾轉,背景都是所在國政府采取了決絕的政策,導致受迫害的科學家不僅幾乎沒有退路,甚至人身安全也沒有保障。這樣的情況下,引進的學者往往都像本國人才一樣服務于接收國,重金引進的政策也能取得不錯的性價比。
伽利略在宗教裁判所
特朗普的近期政策雖然影響很大,但還不至于傷筋動骨。所謂離開的表述,某種程度上也是學者的一種試探和博弈策略?,F(xiàn)在若盲目樂觀地拋出橄欖枝,可能只會有利了“學術候鳥”——只想一年內短期待在新的工作地,同時又能從研究機構拿到補貼和收入。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大繁榮創(chuàng)造了數(shù)以百萬計的高校教師崗位。各個高校為了跟上發(fā)展,都可謂求賢若渴,而激增的大量名額也讓本土勢力對引進人才的掣肘大為減少。而對于愿意在他國工作的科學家而言,無論是職位待遇還是資金支持,都很難找到比中國高校更好的選擇了。
以國內某知名高校為例,按照頂尖學者、杰出學者、高級訪問教授和優(yōu)秀青年學者四個類別,常態(tài)化延攬國際人才,涵蓋了兼職全職、年齡大小、水平高低等所有重要指標。
對于頂尖學者,清華可以直接給予學校的最高榮譽講席教授,并在薪酬、福利上采取“一人一議”的方式,上不封頂。對于頂尖學者和杰出學者,學校還會根據實際需求提供一大筆經費,供其投身新的研究方向。除此之外,在團隊建設、住房和子女入學方面,也有誘人的安排。而且在頂尖期刊論文、職稱、諾貝爾獎等指標上也沒有設置剛性要求,只需具有“國際學術領導力”,可謂不拘一格。
中國高校、科研機構的人才引進政策,在全球學術界都備受關注。但我們的初衷應該是招攬到真正有意來華工作的人才,對于保持觀望、朝三暮四,即便來了也難以長期投入的人士,恐怕并非我們的目標。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國際頂尖學者并沒有點石成金的手指,也沒有神筆馬良的畫筆。如果高校自身的學科建設不夠扎實,縱使高價“買來”幾位頂尖科學家,恐怕作用也是極其有限的。此外,針對學術規(guī)范和獎懲制度的嚴格化、高等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學術經費的分配使用,以及避免高校的急功近利、“摘桃子”心態(tài)等問題,需要從上至下的頂層設計和自下而上的自我規(guī)范。
此外,對于已經引進的人才,高校和科研機構也應該提供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和發(fā)展空間,鼓勵其積極參與教學和科研工作,發(fā)揮其專業(yè)優(yōu)勢和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可以激發(fā)人才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為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人才引進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需要高校和科研機構耐心、細致地進行規(guī)劃和實施。只有真正吸引到有志于來華工作、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人才,才能為中國的科研和教育事業(yè)注入新的動力。從目前國內高校引進的情況來看,還是比較謹慎和務實的。
事實上,重大科研成果有可能來自權威學者和大團隊,但更有可能來自青年學者和小團隊。在2021中關村論壇上,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我們需要小的團隊,大概5個人左右的小團隊,那些非常偉大的科學家不會工作在20個人的團隊”,“我們現(xiàn)在的老年人太多了……應該給年輕人更多獨立性”。
對我們來說,始終秉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包容態(tài)度,海納百川,為我所用;但同時,也要擺脫盲目追求海外人才或是執(zhí)著于復制美國的歷史,簡單地認為通過收留“流亡”學者成為世界科學中心。且不說世界科學中心四次轉移的理論本是一些假說,即便這種說法成立,也至少有兩次轉移與引進他國人才關系不大。
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理論
馬克思說:“社會上一旦有技術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如今中國的迅猛發(fā)展,到處都蘊含著對科技突破的強烈渴望;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徹底激發(fā)本土人才的澎湃活力,讓創(chuàng)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目前全球經濟震蕩加劇,特朗普一邊通過前所未有的關稅減少逆差,一邊精簡非必要開支增強美國“金融作戰(zhàn)”的能力,這是一頭準備吃人的“野獸”。我們也應該做好自衛(wèi)反擊的準備。盡管過去幾年中國經濟面臨許多難題,但國家財政傾力保障高等教育投入,每一塊經費都來之不易,更應精打細算。教育投入是為了未來,若不能贏下現(xiàn)在,何謂未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標簽 美國科學家-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鄭樂歡 
-
“如果關稅戰(zhàn)長期持續(xù),相當數(shù)量的美國農民將破產”
2025-04-14 13:20 應對特朗普沖擊波 -
習近平抵達越南河內內排國際機場發(fā)表書面講話
2025-04-14 13:06 -
習近平抵達越南河內
2025-04-14 12:37 -
美業(yè)界“喊疼”:請中方“收回成命”
2025-04-14 12:02 觀察者頭條 -
習近平將抵達越南首都河內
2025-04-14 11:58 -
中美貿易領域是否存在脫鉤可能?官方回應
2025-04-14 11:52 中美關系 -
“還跟我提投資?等美國穩(wěn)定了再說吧”
2025-04-14 11:45 應對特朗普沖擊波 -
海關總署:暫停3家美企輸華資質
2025-04-14 11:44 中美關系 -
日本發(fā)布地震預估或致29.8萬人死亡,我大使館提醒
2025-04-14 11:44 地震 -
一季度我國進口為何下降?海關總署回應
2025-04-14 11:25 -
-
韓國民調:總統(tǒng)人選支持率李在明48.8%領跑
2025-04-14 10:42 三八線之南 -
俄副外長:中國需要多少石油,俄羅斯就準備供應多少
2025-04-14 10:34 俄羅斯之聲 -
特朗普對華貿易戰(zhàn)注定失敗,原因如下↓
2025-04-14 10:02 應對特朗普沖擊波 -
被馬斯克罵“傻蛋”后,納瓦羅:我們關系很好
2025-04-14 09:48 美國一夢 -
朝令夕改!“沒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規(guī)定是啥樣”
2025-04-14 09:18 應對特朗普沖擊波 -
美防長“揮舞大棒”:伊朗,美軍已準備好了
2025-04-14 08:49 伊朗局勢 -
世博會中國館開館,我大使: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2025-04-14 08:47 -
習近平在越南媒體發(fā)表署名文章
2025-04-14 07:06 -
胡塞武裝稱向以色列境內發(fā)射彈道導彈
2025-04-14 06:56
相關推薦 -
最新聞 Hot
-
“中國人很團結,就連親美人士都認為必須對抗美國”
-
撐不住了?特朗普暗示降低對華關稅
-
外媒繼續(xù)緊盯:中國,70天了…
-
“中方把波音飛機退回美國”
-
巴西毛遂自薦:聽說中國停了近400家美國牛肉商…
-
“特朗普破產過6次,想用這樣的手段嚇中國?”
-
“毛主席總講,既要看到它是‘紙老虎’,又要看到它是‘真老虎’”
-
澤連斯基猛批美國特使:散布“俄羅斯敘事”
-
就因兩張超速罰單,日籍博士被美國吊銷簽證
-
果然,特朗普對中國船只動手了!
-
“有人覺得需要跪?毛主席曾讓國人讀不怕鬼的故事”
-
CBA處罰:山西男籃核減15萬經費,廣東隊多人被罰款
-
日本多地發(fā)生無差別殺人事件,我使館提醒
-
想得挺美!特朗普威脅他國別買中國貨
-
河北衡水中學再換校長,3年前啟動“破內卷”改革
-
全球最大礦企:全球經濟得靠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