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麗娟:北凌絕頂——1960年中國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始末
最后更新: 2019-09-04 07:23:22“不惜一切代價”
在沮喪、焦急的情緒中,傳來了北京的命令。據(jù)說,訪問緬甸后剛回到昆明的周恩來總理很關心登山隊的情況,一下飛機就問:“我們的登山隊登到哪里了?”得知登山隊三次行軍后損失慘重,周恩來指示:“要重新組織力量攀登頂峰。”接著,賀龍副總理向大本營傳達了新的命令:“要不惜一切代價,重新組織攀登。剩下幾個人算幾個人,哪怕剩下最后一個人也要登上去!”
總理對登山的關注,不僅是因與印度的登山競賽,還與我國正與尼泊爾談判的中尼邊境劃界問題有關。當時,雙方關于珠峰的歸屬問題存在爭議。1953年,尼泊爾籍的丹增?諾爾蓋作為英國登山隊的高山向導,從南坡成功登頂珠峰,尼泊爾對此大肆宣揚,其目的不言而喻,你們中國人都沒上去過,怎么能說是你們的?
正是這樣的背景,使得攀登珠蜂的登山隊員們,陡然間肩負了一項莊嚴的國家使命。
珠峰大本營的氣象工作人員前所未有地忙碌起來,探空氣球不斷地升上高空,矗立在山坡上的各種儀表不停運轉。終于,工作人員等來了好消息,5月下旬前幾天珠峰山區(qū)將出現(xiàn)當年最后一次持續(xù)幾天的好天氣。錯過這一次,就是大雪紛飛、能見度極低的漫長雨季。
5月13日,大本營召開會議部署正式突擊主峰。原本具備登頂實力和技術的主力隊員、骨干運輸隊員不少都凍傷了,只能重新選拔突擊隊員和運輸隊員。副隊長許競被任命為突擊組組長,組員包括在前幾次行動中擔任運輸任務的王富洲、經(jīng)驗豐富的劉連滿和“輕傷不下火線”的藏族隊員貢布,伐木工人出身的屈銀華等10人承擔最后的關鍵運輸任務——將物資運到海拔8500米高度。
5月17日北京時間9點半,隆重的誓師大會后,4名突擊隊員帶著一面五星紅旗和一座高20厘米的毛主席半身石膏像輕裝出發(fā)。翁慶章至今記得,出發(fā)前王富洲到醫(yī)務室向他告別,只說了一句話:“我這次豁出去了,如果上不去,我也就不回來了。”
抱著這樣的決心,經(jīng)過幾天艱苦而快速的行軍,5月23日下午2點,許競一行四人順利到達了海拔8500米的突擊營地。幾個人支起帳篷略作休整,當晚,屈銀華等10名運輸隊員背著氧氣、攝影機等設備也趕到了。那時,因為無線設備在途中意外摔掉,突擊小組與大本營幾乎失聯(lián),只能看到6400米營地上發(fā)出的氣象預報信號彈顯示:“24日為好天氣。”
盡管如此,所有人都是義無反顧地向前。根據(jù)事先安排,屈銀華留下來拍攝第二天的登山影像,其余9名運輸隊員則返回8100米營地休息。不料,24日早上剛走出帳篷大約10米,組長許競就倒下了。從登山隊進山至今,他一直負責開路,體力消耗實在太多了。無奈,組員們只好把許競扶進帳篷休息,王富洲接任突擊組長,運輸隊員屈銀華臨危受命,成為新的突擊隊員。
海拔8500米高度的氧氣實在太稀薄,四個人從17日連續(xù)攀登至今,幾乎連喘氣的工夫都沒有,只能一步一挪地緩慢前行。大約2個小時后,四人才來到了通往珠峰的最后一道難關——“第二臺階”處。
“第二臺階”總高20多米,相當于一棟七八層高的樓房,其下部較陡,但還能找到攀附點或支撐點,最困難的要數(shù)最上部的4米多,幾乎是一道垂直的光滑巖壁。第三次行軍時,史占春和王鳳桐曾到達這里,但他們只是觀察了山勢和路線,并沒有繼續(xù)攀登最艱難的最后4米多。
王富洲一行終于來到了“第二臺階”的中上部。面對4米多高的巖壁,劉連滿用盡全身的力量嘗試攀登了4次都沒能成功。貢布和屈銀華也分別試了2次,結果同樣是跌回原地。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四個人著急得不行,終于,消防員出身的劉連滿想到了搭人梯的辦法。他主動蹲下當“人梯”,讓隊友踩著自己的肩膀攀登。屈銀華先上,他實在不忍心穿著滿是釘子的高山靴踩在戰(zhàn)友肩上,便毅然脫下了4千克重的靴子,沒想到鴨絨襪子太滑也上不去,屈銀華又脫下鴨絨襪子,只穿一雙薄毛襪打鋼錐、攀爬……這個過程不過短短一個多小時,屈銀華的兩足腳趾和雙足跟就被徹底凍壞只能切除……蹲下當“人梯”的劉連滿同樣不容易,這樣的高度,任何一個輕微的動作,都會給身體帶來沉重的負擔,劉連滿卻要用身體托著100多斤的隊友慢慢站直,足足堅持一個多小時,可想而知,需要多么堅強的意志力!
借助劉連滿的高度,抓著打下的鋼錐,屈銀華終于第一個爬上了“第二臺階”頂部。緊接著,劉連滿又把貢布、王富洲先后頂了上去。最后,上面的三個人放下繩子,合力把劉連滿拉了上去。此時,時間已是下午5時,平原地區(qū)或許不起眼的4米多巖壁,竟然耗費了他們?nèi)齻€多小時。
來不及歇息,片刻后四個人繼續(xù)結組前進。這時,長時間在前面開路的劉連滿體力越來越虛弱了,一連摔倒了好幾回。在海拔8700米處又一次摔倒后,他掙扎再三還是沒爬起來,其余三人只能將他安置在一處避風又不會發(fā)生墜巖危險的地方休息,并把所剩無幾的氧氣留下一瓶,準備回程時再來接他。
安頓好劉連滿,已經(jīng)是北京時間19點左右,由于時差的存在,珠峰上還有光亮,但這里距離頂峰還有100多米,如果繼續(xù)前進,就意味著要摸黑行軍了,此前,中國登山隊還沒有過這樣的先例。前進?后退?還是原地休息?與大本營失聯(lián)的三個人沒有考慮太久,想到之前的天氣預報說25日天氣將變壞,很快取得共同意見:只能前進不能后退,不能錯過最后的時機!
凌晨登頂
1960年5月24日夜里,點點星光映著雪光的珠峰高處,貢布打頭,屈銀華第二個,王富洲最后,三個黑影在模糊的夜色中摸索著前進……
沒有人留下這一幕的任何影像資料,今天的我們也無法想象,缺氧、寒冷、饑餓、干渴、無光的情況下,處于極限負荷的三位運動員到底是怎么抵達頂峰的,我們能夠直接看到的,只有親歷者若干年后的回憶片段。
2010年,貢布接受媒體采訪時的回憶相當平靜,他說:“巖石是黑的,雖然有一些雪,但還是看不清楚,這么著走了兩三個小時,眼睛也適應了,這時候已經(jīng)接近最頂峰的雪坡了。我們就順著雪坡往西走,王富洲問我,到了沒有,我說還沒有。我們就一直這么走,估計這時候已經(jīng)半夜兩三點了。王富洲問我,到了沒有,我說,到了,再沒有地方走了,再走就下去了?!?
貢布所說的“半夜兩三點”,確切時間是北京時間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距離他們前一天早上從8500米營地出發(fā),已經(jīng)過去了將近19個小時。將近一晝夜的連續(xù)攀爬中,三個人不曾補充一點食物?;蛟S是體力消耗到了極限,登上頂峰的三個人竟然都沒有過于激動,貢布回憶“當時我們也說不出話來,嗓子都是啞的,沒哭,只是覺得高興”,屈銀華只感覺“我們完成任務了,可以下去了”,王富洲說“想不了這么多,沒有力氣想了”,緊接著就是得“趕緊安全往下走”,因為劉連滿還不知狀況如何。
沒有可以拍攝的光線,三個人按照預定程序平靜地忙起來。屈銀華用冰鎬插進冰面作固定保護,貢布從背包里拿出國旗和毛主席像,王富洲將寫好的紀念條折好,一起放進空罐頭盒子里,然后放到頂峰下方約七八米處避風的碎石堆里。做完這些大概花了15分鐘,最后,王富洲采集了9塊巖石標本和雪樣標本,三個人開始下山。
離開頂峰時,三個人一共只剩下20多升氧氣。下到海拔8800米左右,三個人將最后一點氧氣分著吸完,扔掉空瓶。這時,天漸漸地亮了,快到海拔8700米時,屈銀華取出隨身攜帶的攝影機,回頭將珠峰峰頂拍了下來,這成了中國首次征服珠峰最珍貴的畫面。
再往下走,三個人看見了向他們招手示意的劉連滿,在頂峰都不曾落淚的三個漢子,此刻都激動地哭了。更讓他們感動的是,劉連滿竟強忍著疲憊不適,把上山時隊友留下的氧氣保存了下來。
24日晚上,劉連滿不知自己是否還有生存的可能,就用鉛筆在日記本上寫了一封簡短的訣別信:“王富洲同志,這次我未能完成黨和祖國交給我的任務,由你們?nèi)ネ瓿砂桑鯕馄坷镞€有些氧氣,對你們下山會有幫助,告別了,你們的同志劉連滿?!睂懲晷牛瑒⑦B滿就昏昏沉沉地睡去了,誰也不敢相信,他竟然挺過了這一夜。
四個人興奮得相擁而泣,分享了劉連滿冒著生命危險留下的氧氣和18塊水果糖,繼續(xù)下山。山下大本營事后得知,就在他們下山途中,珠峰北坡開始飄起小雪,第二天的5月26日,珠峰天氣突變,降水量急增,那時正在南坡攀登的印度隊,遭遇大風雪后不得不鎩羽而歸。
5月30日,王富洲、貢布、屈銀華、劉連滿等所有參與第四次行軍的隊員,全部安全返回5120米大本營。其中體力相對較好的貢布和劉連滿在26日趕到了7000米北坳營地,通過那里的通訊設備將勝利的消息傳到了大本營并轉北京。5月28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將中國成功登頂珠峰的喜訊傳遍了全國。不久,拉薩、北京等地紛紛舉行了盛大的慶?;顒?。
遺憾的是,王富洲、屈銀華、劉連滿沒能親眼見證這些慶?;顒?,下山后,他們靜靜地躺進了醫(yī)院。翁慶章告訴記者,通常,攀登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山,丟失10斤體重是常有的事,但王富洲此次上山前的體重是160斤,下山后只剩下101斤,屈銀華從154斤掉到了102斤,凍傷的十趾和腳后跟被全部切除。
“開學第一課”中講到了王富洲與屈銀華的故事
中國登山隊創(chuàng)造的奇跡傳遍了世界。1961年,《中尼邊界條約》正式簽署,兩國歷史上遺留的邊界問題得到解決。
15年后的1975年,中國登山隊女隊員潘多和8名男隊員再次從北坡登上珠峰,創(chuàng)下男女混合集體登上世界最高峰人數(shù)最多的世界新紀錄。這次登山時,隊員們借助屈銀華當年打下的鋼錐,在“第二臺階”最難攀登的巖壁上架起了一座近6米的金屬梯。截至2008年奧運圣火登頂珠峰時,約有1300名國內(nèi)外的登山者通過這座梯子成功登上地球之巔,他們將梯子稱為“中國梯”。
如今,以1960年的鋼錐為支撐點、1975年豎立的“中國梯”已被收藏進位于拉薩的珠峰登山博物館,“第二臺階”處又換上了一架新的“中國梯”。當年的許多登山前輩們也已故去,但一新一舊兩架“中國梯”,承載著中國人探險珠峰的壯烈歷史,更飽含著中國第一代登山隊員首征珠峰的艱辛與無畏。
(本文原刊于《北京日報》,標題為《北凌絕頂——1960年中國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始末》。)
- 原標題:北凌絕頂——1960年中國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始末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群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開放預約參觀,想知道的都在這里
2019-07-19 21:12 文化 -
這位“老地下黨”,94歲才恢復黨員身份
2019-07-01 22:01 -
余則成已經(jīng)犧牲!
2019-06-11 22:49 -
升溫10度曾滅絕95%的物種,我們在十字路口上
2019-06-11 08:00 -
前方高甜!七旬奶奶抽血 老伴這個動作羨煞網(wǎng)友
2019-06-03 13:46 暖心聞 -
《切爾諾貝利》熱播,中國女生走進了真實的輻射無人區(qū)…
2019-06-02 14:10 -
“我是毒販!”姐姐收到弟弟一段駭人視頻,真相更可怕
2019-05-30 10:38 禁毒戰(zhàn)爭 -
70周年,你不知道的上海丨那些激蕩人心的“第一”
2019-05-24 11:16 上海新高度 -
揭秘“解放軍露宿街頭”照片拍攝始末
2019-05-22 18:57 -
既然提起高加索人種,那何不一起談談歐羅巴人種和日耳曼人種?
2019-05-08 08:23 70年對話5000年 -
青春的顏色,叫奮斗!
2019-05-03 11:54 新時代之聲 -
西藏考古大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青藏高原首個史前人類洞穴
2019-04-20 15:04 考古 -
在菲律賓發(fā)現(xiàn)新的古人類物種
2019-04-12 16:42 考古 -
侵華日軍細菌戰(zhàn)又添新罪證!
2019-03-25 19:19 -
選舉產(chǎn)生官員是反民主的,在過去兩千多年里曾是婦孺皆知的常識
2019-03-25 17:38 觀學院 -
“今天,向40年前那場戰(zhàn)爭中的英雄和烈士們敬禮!”
2019-02-17 22:47 -
長城城磚被撬壞60余延長米,誰干的!
2019-02-05 20:23 考古 -
在中國,不管官多大學問多好,都不該忘記自己來自人民
2018-12-11 08:05 新時代之聲 -
塵封百年,甲午海戰(zhàn)沉船致遠艦設計圖在英國重見天日
2018-12-10 19:59 考古 -
直播:今天我們該如何紀念“三大戰(zhàn)役”
2018-12-09 12:14 觀學院
相關推薦 -
硬搬新加坡組屋抹黑中國,美使館大翻車 評論 93“美國和剛果(金)這么談,會觸怒中國” 評論 202馬斯克:中國發(fā)電量就像火箭升空,美國卻躺平了… 評論 132“特朗普將‘抵制’南非主辦的G20峰會” 評論 184最新聞 Hot
-
“徹底失望!進一步退十步,24小時不到就背棄我們”
-
巴外交部:以軍在杰寧向外交使團開火
-
俄軍宣布收復后,普京首次視察庫爾斯克州
-
印度還在宣傳“大勝”,外交官卻被打成“賣國賊”
-
硬搬新加坡組屋抹黑中國,美使館大翻車
-
“九成來自中國”,歐盟也要動手
-
“美國和剛果(金)這么談,會觸怒中國”
-
馬斯克:中國發(fā)電量就像火箭升空,美國卻躺平了…
-
黃仁勛:他們希望我們永遠不要回中國
-
“美式腐敗,可比特朗普更早”
-
“沒有中國,我們真造不出來”
-
報告:韓國制造業(yè)GDP高度依賴美中等海外市場需求
-
“大民”悼念“云芳”
-
C919航線已覆蓋中國16城,“海外都在盯著”
-
印媒還在“贏贏贏”,《紐約時報》忍不住了
-
“美國情報顯示以色列計劃襲擊伊朗核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