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曉球、王文等:主動塑造特朗普,建立更長遠的中美關系
關鍵字: 習近平訪美習近平特朗普中美關系特朗普美國智庫人大重陽【文/中國人民大學赴美調研組 吳曉球、趙錫軍、王文、陳晨晨】
4月2-4日,中國人民大學赴美調研組密集在華盛頓會見了包括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Wilson Center)、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CRS)、彼得森國際經(jīng)濟研究所(PIIE)、傳統(tǒng)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尼采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SAIS)等多家著名智庫三十多位頂級專家與經(jīng)貿人士,對即將在4月6日佛羅里達州舉行“習特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以及長遠的中美關系進行一輪深度摸底。
美國智庫界普遍認為,特朗普對華戰(zhàn)略尚不清晰,此前競選中講述的“貿易戰(zhàn)”、“指控匯率操縱國”等口號不能兌現(xiàn)。但特朗普仍處在變化與學習中,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看法也有所松動,“習特會”兩人相互熟悉比其他的實質性推進更重要。
為此,調研團認為,中國社會輿論應從更長期視角看待“習特會”,放平對此次會面預期。與此同時,中國社會應持有對美國合作的開放姿態(tài),廣泛開展與美國智庫、社會精英與州縣層面的對話與溝通,為更長遠的中美關系做好扎實鋪墊?,F(xiàn)將調研內容與中國社會輿論整理分享如下:
4月6-7日,習近平主席將與特朗普總統(tǒng)舉行首次會晤
調研華盛頓的三大突出感受
在數(shù)日密集的會談中,數(shù)十位美國智庫學者不少觀點折射了美方內部的分歧,但有一些集體共識對中國對美政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第一,特朗普對華政策在未來比較長的時期內都不可能清晰,國內政治、執(zhí)行團隊與中國反應是決定特朗普對華政策的三大變量。
美國智庫界普遍認為特朗普仍處在“學習期”與“試探期”,上任兩個多月來,在重大涉華問題上,特朗普處于“輕率表態(tài)-補充認知-重新表態(tài)-可能再度輕率表態(tài)-再度補充認知”的螺旋式循環(huán)。
在中美經(jīng)貿、朝鮮、南海、兩岸關系等中美關系重大敏感議題上,特朗普缺乏對歷史背景的基本認知。在補充相關認知后,特朗普可能大幅扭轉先前表態(tài),在“一中”政策問題的相關表述即是典型。但這不意味著后續(xù)沒有變數(shù),在未來至少1年時間內,特朗普對華立場搖擺將是常態(tài)。而在這個過程中,部分執(zhí)行團隊會出現(xiàn)更換,國內政治博弈也會異常激烈。
第二,此次“習特會”的重點與難點是中美經(jīng)貿關系,但特朗普并不能給出解決此難題的明確答案。
美國智庫界普遍認為,在中美經(jīng)貿問題上,特朗普表態(tài)多、口號多,但無闡述、無邏輯。有位智庫人士還嘲諷道:“特朗普的表態(tài)都是為了發(fā)推特”,所關注的兩大問題“貿易赤字和就業(yè)”無法自圓其說。多名學者認為,特朗普相關論調從經(jīng)濟學角度看十分荒謬,是沒有理論邏輯與實踐基礎的“空談”。多家智庫與特朗普政府內部有私人聯(lián)系,但理性的、可執(zhí)行性強的政策建議普遍被忽略。美國智庫對此普遍失望,有的甚至說,“我們這個研究機構離白宮僅半英里,但彼此內心卻差了100英里”。
在經(jīng)貿政策上,特朗普政府內部的保護主義派和溫和派兩大陣營間分裂嚴重。至于哪派勝出,美國智庫圈意見不一,特朗普到底出臺什么樣的政策受外部影響的變量很大。在這個背景下,中國對美國的塑造力加強。多位美國智庫學者轉而為中國出主意,希望中國“持續(xù)開放”、“理性政策”能夠推進中美進程,建議主動邀請美國加入亞投行與一帶一路倡議。
第三,此次“習特會”的重大意義在于兩人的相互熟悉。中方對美國這位“毫無從政經(jīng)驗”總統(tǒng)的知識補課顯得非常重要。
多位學者認為,鑒于特朗普對中美關系具體議題的歷史進程與復雜性缺乏認知、立場搖擺,“習特會”談具體議題管控可能性低。會面重大意義在于兩人在私人層面“交朋友”,中方可借此進行坦率的交流,更好把握與判斷特朗普的哪些表態(tài)是出于國內政治考慮,哪些才是真正需要中國關注的真表態(tài)。
對特朗普上臺以來中國方面對其低調、冷靜的處理態(tài)度,華盛頓智庫圈一致持贊賞態(tài)度。不少學者認為,從目前“習特會”安排看,中方很好地把握了特朗普個性特征,明白首先要與他建立良好的個人關系,“習特會”的重大積極成果將是就中美共同利益找到一個雙方高層都關注的、可持續(xù)對話的大框架。
目前特朗普國內外處境的理性分析
基于三十多位美國政商人士的闡述,中國人民大學赴美調研組厘清了一些特朗普上任兩個月來的一些處境。理解這些處境,對于展開下一輪對美關系而言具有重大意義。
一方面,目前特朗普與華盛頓政界、學界與媒體界的關系極其僵硬,仍處于“90%華盛頓選民投票支持希拉里”的政治后遺癥中。兩個月來,特朗普并未有效地化解美國社會分裂的矛盾,仍在艱難地適應華盛頓復雜、敏感及微妙的政治生態(tài)。
從許多方面顯示,特朗普并沒有對與華盛頓圈子的僵硬關系做出更多的調整。至少在2017年上半年,特朗普執(zhí)政團隊4100個需要新政府任命官員(其中1200個需要國會確認)仍將無法到位,創(chuàng)造了有史以來美國最尷尬的執(zhí)政團隊開局。目前美國輿論界仍在質詢2月底前國家安全顧問弗林“閃電辭職”一事背后的“通敵”、“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因素。從這個角度看,特朗普被彈劾可能不再是一個零概率的事件。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小婷
-
“特朗普的耳朵成了關鍵戰(zhàn)場” 評論 1“法國情報部門讓我干預大選,我拒絕了” 評論 34“學者回望:特朗普這個時期,是中國趕超美國分水嶺” 評論 188“中國稀土出口審批速度慢,西方急啊” 評論 356“中美談判后,各國對美更硬氣了” 評論 142最新聞 Hot
-
“法國情報部門讓我干預大選,我拒絕了”
-
“日本車企很絕望’”
-
“我都沒買過米,全是別人送的……”,日本農(nóng)相道歉了
-
高志凱提建議,巴基斯坦主持人的嘴角都壓不住了…
-
“學者回望:特朗普這個時期,是中國趕超美國分水嶺”
-
華人“鋼鐵大王”在菲遭撕票案主謀落網(wǎng),部分贖金已提走
-
“特朗普次子要去越南,想在胡志明市建特朗普大廈”
-
“我來到這里工作,因為中國是支持環(huán)保的超級大國”
-
“中國稀土出口審批速度慢,西方急啊”
-
“日本很小心,不想讓特朗普丟臉”
-
“我只能靠中國賺錢:聽特朗普這么說,想拿石頭砸他”
-
美財長認了:美國消費者買單
-
英國也盯上了...
-
美國發(fā)生火車撞人事故:2人死亡,至少1人失蹤
-
“蘋果給了印度希望,結果中美談成了……”
-
“中美談判后,各國對美更硬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