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泰、張海冰:不能用“供給側管理”代替供給側改革
關鍵字: 供給側供給側改革供給側管理經濟改革中國經濟去產能解放生產力【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滕泰 張海冰】
如果能夠不忘初心,緊緊圍繞“去僵尸企業(yè)”展開,“去產能”就不會擴大化,不會嚴重扭曲市場信號,也不會搞成“新計劃經濟”。供給側管理和供給側呼吁雖然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把這些對企業(yè)經營行為的管理和呼吁當作供給側改革,而不去觸及生產關系和經濟體制層面,就轉移了改革的視線和方向。供給側改革不是“刀刃向外”改別人,而是“刀刃向內”改自己。衡量供給側改革成效的標準不是如何干預企業(yè)生產,而是是否解放和發(fā)展了生產力。
一、什么是真正的供給側改革
2012年,我發(fā)表了《新供給主義宣言》,最早呼吁從供給側重啟改革。作為一個普通的經濟學者,那時呼吁供給側改革的邏輯是這樣的:當油門已踩到底而汽車還在減速,駕駛員就必須看看是不是發(fā)動機出了問題。宏觀經濟也是這樣,當需求側的投資、消費、出口三個油門都已經踩到底,而經濟增速還在下行時,就必須要回到五大財富源泉,從供給側重啟改革。
所謂供給側就是生產側,供給側的五大財富源泉,就是人口與勞動、土地與資源、金融與資本、技術創(chuàng)新、制度與管理。新供給主義經濟學五大財富源泉的相關理論,與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告開篇提出的“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精神不謀而合。
如何才能讓五大財富源泉充分涌流?新供給主義經濟學提出,應當從經濟體制入手,放松行政性供給約束,解除要素供給抑制,改革生產關系中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部分,激發(fā)新供給,創(chuàng)造新需求,開啟經濟增長新周期。
上述學術主張也是本屆政府2013年以來施政的重要內容之一,例如在人口與勞動方面,實施了“全面二孩”政策,有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在技術與創(chuàng)新方面,大力推動“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在制度與管理方面,減少行政管制和行政審批,大力推行“放、管、服”改革,深化國有企業(yè)混合所有制改革,為企業(yè)減稅降費,等等,從供給側的五大財富源泉層面為中國經濟松綁、加油。
2015年底,中央明確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得到了各界的廣泛認同,原因就在于這一重大戰(zhàn)略決策抓住了新時期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從經濟周期的規(guī)律來看,與工業(yè)社會早期的生產相對過剩型經濟危機、以及工業(yè)社會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型經濟衰退不同,工業(yè)社會后期的“供給結構老化”是經濟周期性下行的根本原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了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供給結構老化”的主要矛盾,毫無疑問是正確的戰(zhàn)略性選擇。
作為一場沒有先例可循的改革實踐,供給側改革決策出臺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從部門到行業(yè),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著不少似是而非的認識,造成實踐中出現了一些“穿新鞋,走老路”,念著供給側改革的經,卻做著用“供給側管理”干預企業(yè)行為的事,與供給側改革原理南轅北轍的現象。
二、不能用“供給側管理”代替供給側改革
無論是供給側還是需求側,宏觀調控對于保障經濟平穩(wěn)運行是有一定必要的。但與需求管理的系統(tǒng)理論和財政、貨幣政策手段不同,供給側管理在全球經濟學體系中尚沒有系統(tǒng)的理論支持,也缺少非計劃經濟的實踐經驗。因此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供給側管理”一不小心就容易與計劃思維、行政手段相聯(lián)系。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無論是需求側還是供給側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都不屬于“改革”的范疇,不能替代改革。不僅如此,不論是過度重視需求側管理,還是過度重視供給側管理,都可能轉移改革工作重點,貽誤改革時機。2012年《新供給主義宣言》曾指出,“一旦決策部門把頻繁的周期性調控政策當成其日常專職工作,就會對中國經濟的深層次矛盾和長期增長動力問題視而不見”。這句話不僅對過去某個階段只強調“三個油門”的需求側管理適用,對近幾年來片面強調去產能、去庫存的供給側管理,也是適用的。
當然,“去產能”這樣的供給側管理政策如果不偏離其初衷,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例如,“僵尸企業(yè)”往往是依賴銀行貸款、甚至政府補貼生存,其生產的產品靠市場力量消化不掉,卻還在不停地消耗社會資源。2015年提出“去產能”措施,最初是針對如何通過去過剩產能讓這些“僵尸企業(yè)”退出市場,從而釋放其占用的生產要素,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對提高經濟活力是有好處的。
但是在實踐中,不少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門將供給側管理擴大化,甚至將其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唯一任務或主要任務,導致過度依賴行政手段,通過做計劃、定指標、下文件等強迫命令的辦法去產能,不可避免會造成“誤傷”。近期有關部門又提出用環(huán)保和法制手段“去產能”。然而,法制的宗旨是社會公平,環(huán)保的宗旨是良好環(huán)境,二者都不應該變成調控產能的工具:環(huán)境不達標或違法的企業(y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放松標準允許其生產;而對那些合法的、環(huán)保達標的企業(yè),也不應為了“去產能”的指標而人為提高標準令其減產。
供給側管理擴大化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人為造成供應緊張和大宗原材料價格暴漲。2016年以來,焦炭指數從649點最高上漲至2234.5點,最高漲幅244%,焦煤指數從561點最高上漲至1650.5點,最高漲幅194%,螺紋鋼指數從1820點最高上漲至4053點,最高漲幅123%,鐵礦石指數從324.5最高漲至726.5點,最高漲幅124%,秦皇島港動力煤(山西產)市場價從370元/噸上漲最高至650元。另外鋁、銅等有色金屬、造紙原材料、PTA、粘膠長絲等紡織原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漲價。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小婷
-
日本這回要對美國咬緊牙關不松口了 評論 90“機智!中方出新招,進一步堵住漏洞” 評論 150“誰都不想掛電話” ,美俄元首兩小時都聊了啥? 評論 154“中國提出需求,俄方愿保障:就差技術方案了” 評論 234最新聞 Hot
-
日本這回要對美國咬緊牙關不松口了
-
為對抗中俄,特朗普砸1750億美元打造“金穹”
-
“俄方將向中國通報談判的所有細節(jié)”
-
光天化日下,墨西哥首都市長秘書與顧問被槍殺
-
法德喊話歐盟:趕緊取消,不然輸給中美
-
日本農相辭職,此前稱“從未買過大米,我家大米多到可以賣了”
-
5月LPR下調0.1%,百萬30年貸款少還1.96萬
-
被指過于“親華”,李在明:不能全盤押注美國
-
“機智!中方出新招,進一步堵住漏洞”
-
“美國7年級學生相當于中國3年級,中國在嘲笑我們”
-
魯比奧:美國想和平歐洲卻談戰(zhàn)爭,“世界顛倒了”
-
跟風美國?日本也要下手
-
菲律賓總統(tǒng)馬科斯:愿與杜特爾特家族和解
-
“誰都不想掛電話” ,美俄元首兩小時都聊了啥?
-
雷蒙多焦慮:美國每天都要有“落后中國”的緊迫感
-
“中國提出需求,俄方愿保障:就差技術方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