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旦“中國發(fā)展模式”研究中心成立 實力派學者熱議中國話語
關鍵字: 中國模式中國話語中國發(fā)展模式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張維為潘維王紹光姜義華李世默陳平黃仁偉史正富觀察者網12月9日下午,復旦大學“中國發(fā)展模式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復旦大學“美國經濟研究中心”大樓舉行。該中心是全球第一個以“中國模式”命名的研究中心。在致辭中,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朱之文和中國發(fā)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教授都提到,希望這樣一個研究機構用世界能理解的話語發(fā)出中國聲音,對中國發(fā)展的成功經驗和規(guī)律做出原創(chuàng)性解釋。揭牌儀式之后,中心向李世默等7名學者頒發(fā)了研究員聘書,向房寧等10名學者頒發(fā)了顧問聘書。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仁偉教授,中國社科院政治所所長房寧教授,北大國際政治系教授潘維,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王紹光,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zhí)行副院長王文,復旦大學姜義華教授,蘇長和教授、史正富教授、陳平教授、陳玉剛教授,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拉那·米特(代表作《被遺忘的盟國》)、《當中國統(tǒng)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作者馬丁·雅克等多位學者以及寒竹、李世默、宋魯鄭等春秋研究院研究員出席了此次會議。
揭幕儀式之后的研討會精彩紛呈。
張維為教授(左)和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朱之文為“中國發(fā)展模式研究中心”揭牌
夢想與發(fā)展模式
主持人王紹光首先提出,中國模式的背后有中國人的夢想。討論會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主題正是“中國夢視角下的中國模式”。
潘維教授首先從個人記憶切入。他回憶:大學一年級時候第一次聽到“模式”這個詞,印象特別深刻,當時有北朝鮮模式,斯里蘭卡模式,南斯拉夫模式等等,為什么印象深刻?因為“模式”是一種抽象,給人印象深。模式是關于成功的基本原因、變量的歸納。指責“中國”不夠完善、還有缺陷、大有崩潰的可能、不適合全球推廣,往往包含了暗示美國模式完美的意思。潘維教授認為,所謂模式既然是成功的發(fā)展經驗,那么我們過去二、三十年乃至六十年的發(fā)展都可謂成功,就理當對其中教育、社會、技術等各方面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
潘教授的追憶式敘述引發(fā)了在座學者的共鳴,在此后的討論中,不少學者也借由歷史的脈絡,從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角度追溯“中國夢”的源頭。
陳平(左)與王紹光教授
王紹光提出,不同時代的中國夢是不一樣的。民國時期有雜志調查過中國人的夢想,收集到的夢想是“沒有盜匪”,擁有一個有效的政府——這個夢想一直到1949年才得以實現(xiàn)。我們也曾擁有擺脫“洋火”、“洋釘”的自力更生夢想,這個夢想在70年代末80年代實現(xiàn)了。此后的80到90年代產生了小康夢,也是一個關于治理的夢。這一輪圓夢過程中,我們豐富了“治理”的內涵,不再是對黃河、沙塵等自然的整治。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拓展了治理的含義,將更多的社會力量囊括進了治理的主體中。
王文用“艱辛”一詞描述發(fā)現(xiàn)“中國模式”的一百多年歷史。從洋務運動的技術開放,到政治理論的革新,再到1978年以來的經濟開放、自由主義思想的涌入。中國不斷前進也不斷遭受挫折。最近這30多年的經驗證明,凡是直接引進的歐美經驗往往水土不服,而根植于中國本土的改革可圈可點。在多年的發(fā)展中,中國不斷讓貿易逆差轉順差,但在思想產品上還有著很大的逆差。扭轉這一逆差需要解決媒體傳播和代際傳播兩大問題。同時,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存在看不起中國人自己的現(xiàn)象,也對中國模式的傳承提出了挑戰(zhàn)。
陳玉剛(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認為,國際體系的變革和當代國家的制度模式有著莫大關系。目前世界信息化、全球化的特征對國家的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僅僅羨慕西方的代議制體制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有能夠整合、駕馭不同利益集團的政府。西方停留于那種各個利益集團派代表互相爭斗以求平衡與利益再分配的機制已經危機重重。體制也并非僅僅指安于現(xiàn)狀的靜態(tài)體制,也要包括那種能夠執(zhí)行大項目、能干大實事的體制。
中心主任、《中國震撼》的作者張維為對“中國模式”的關懷由來已久。對于中國發(fā)展模式研究中心的成立,張教授用“水到渠成”、“應運而生”來形容。張教授從中國夢的角度切入,毫不諱言指出,目前關于中國夢的宣傳和研究有很多都把“夢”變成了套話,亟需在這個概念之下進行創(chuàng)新。比如上海自貿區(qū)的設立,不僅有它的經濟意義,也應當看做是中國在金融領域的獨立自強夢。張維為教授還指出,三中全會公報中剛提出的經濟目標和政治治理目標如若實現(xiàn)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尚未完成,現(xiàn)代市場經濟能不能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以“社會主義”而非“中國特色”成為世界的楷模?
李世默先生的發(fā)言使得關于夢想的論述達到高潮。他提及一個常見的話題:每當談到中國夢,難免會被拿來與“美國夢”比較。有人認為美國夢是個個人夢,而中國夢是一個集體夢。關于中美夢想“對立”的說法,讓李世默回憶起初次聽到“中國夢”時的感受。習近平總書記在復興之路上第一次談到中國夢,這次講話非常像一百多年前美國總統(tǒng)的講話。那是1899年,美國世紀的黎明時分,羅斯福在演講《The Strenuous Life》中呼吁美國民眾團結起來,“如果不將國家利益放在個人利益至上,美國就會爛得像中國一樣”。——曾經的美國崛起夢、最原汁原味的美國夢也是一個集體夢。中美夢想背后的精神是相同,同樣是民族崛起的夢想。
探討中國模式視角下的新一輪改革
研討會第二環(huán)節(jié),學者們大膽展望了中國模式下新一輪改革的遠景。
陳平教授自稱是學習物理,研究經濟、關心中國的人。對于中國模式的認識源于多次在國際會議上舌戰(zhàn)群雄,為中國發(fā)展經驗的辯護。在他的發(fā)言中,西方引以為傲的自由、民主、法治不過是一個華麗的表象。有資源限制就不可能有自由;多數(shù)人的民主往往意味著失誤;法律是贏家為阻礙未來挑戰(zhàn)者而設定的規(guī)則。相對于此,中國人講求機遇、協(xié)商、用分區(qū)實驗的方式解決法律的立廢。
西方的成功之處在于分析思維,但中國的整體論的思維模式更具優(yōu)勢。對待高鐵,中國全面吸納各國的技術優(yōu)勢,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孕育了新的發(fā)明。中國獨立的科學、獨立的國防讓我們能獨立于西方作出決策。他的中國導師是原子彈設計者之一。如果沒有前期科學的大躍進,就不會有此后改革開放的成功。他因此呼吁,當我們深入展開市場化改革的時候,不應當忘記前人的努力。
陳平教授的觀點拉長了中國模式的時間跨度,這與黃仁偉教授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中國模式是從1949年開始醞釀、發(fā)展起來的?,F(xiàn)在“中國模式”正在被全世界審視、學習和研究。洋務運動時期中國人提出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F(xiàn)在輪到西方想要搞“西學為體,中學為用”,就是想要維護西方政治制度,只學習中國的實業(yè)能力,但是發(fā)現(xiàn)不行,于是也開始學習中國的體制。
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黃仁偉
黃教授更提出中國下一輪改革的關鍵詞是轉型。經濟上的轉型要講勞動、資本、技術合三為一。政治模式的轉型,是由黨為核心的政治模式,轉變?yōu)辄h、人民、法律協(xié)同治理的模式。轉型中最艱難的是向“世界強國”的轉型。西方的模式發(fā)展至今已經過于成熟而成為了發(fā)展的障礙,民主綁架了發(fā)展。而中國模式并不一定要這種模式。
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在有些人看來是走了彎路回到過去的歷程。春秋研究院研究員寒竹反駁了這一觀點。認為每一個發(fā)展階段都是吸取前一階段教訓后的繼承。積累至今,經濟上存在過渡擴張的現(xiàn)象,公共事務領域則有待公權力加強。下一階段的改革應當是對前面兩個30年的全面整合。進一步市場化、政治結構權力的變化都是可能的變革。
對學者頻頻提到的“市場化改革”一詞,(復旦大學行政執(zhí)法經濟學研究中心)史正富教授從經濟學角度加以分析。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對西方市場經濟的超越。西方市場經濟中市場和政府二元對立,在中國加入了競爭性的地方政府這個新的維度。
目前存在一種誤讀,認為矛盾產生于地方政府。史教授認為,現(xiàn)代市場經濟因不僅僅是計劃和市場、中央和地方間的博弈。改革應該是對這一經濟體制的再造和發(fā)展。市場經濟生來不完美,是一個強者愈強的體系。中國在市場經濟體系下遇到的挑戰(zhàn),也是全世界各國需要面對的,美國也不例外。應對挑戰(zhàn)的出路還應該從中國自身來尋求、邊走邊改,而非將市場經濟看作道德制高點。
史教授的實踐經驗豐富,使得他可以拋開教條,對許多問題提出尖銳看法,比如他指出今天的嚴重政治問題在于市場經濟對政治有無孔不入的影響。以前的干部有理想主義,哪怕經歷文革之后,一聲召喚,還是可以奮發(fā)。今天有兩套系統(tǒng)在比較,縣廳級官員干活很累,素質很高,待遇很低,隨時面臨風險,很難安心做公仆。干部隊伍,作為治理的主干結構,這樣下去會出問題。
中國模式與中國語言
晚間美國經濟研究所大樓冷清下來,但會議室里依然討論熱烈。話題延伸到了什么樣的語言能更好地講述中國道路和中國經驗。
寒竹首先提出共產黨的白話文接地氣,容易被民眾接受。毛澤東等人都是白話文大師。相反,國民黨的寫作者比如陳布雷那種半文半白文章就差太多。語言如何接地氣是個歷史經驗,也是未來方向。
潘維教授接過話題,批評今天學術黑話充斥知識界,與網絡語言和民眾語言相差越來越遠。政治學作為公共之學,已經陷入話語迷霧。更嚴重的是官方話語系統(tǒng)與民眾脫離,的的的的的,把實質都遮住了。導致老百姓看不懂,甚至官員也看不懂。記不住,看不明,這是怎么形成的?知行合一不容易。有人批評中國的政治合法性其實并不在于是否通過投票選舉,關鍵在于話語能否說服民眾,能否說服國際。葛蘭西強調話語系統(tǒng)對治理的重要性。而我們的話語系統(tǒng)如果混亂就會導致說服不了別人,也說服不了自己。
王紹光教授則把話語建設的責任放到學者的肩頭。他強調政府忙于實務,難有精力在話語創(chuàng)新上有所作為。話語建設的責任在我們自己身上。不要盲從西方話語,要結合我們中國的實踐特色,吸收民眾的話語精髓。比如在《中國型共識決策》里,使用“開門”、“磨合”等中國人習慣的詞匯來描寫中共在大事上做決策時候的政治運作。還有諸如“請進來”、“走出去”等詞匯描述我們政治的參與式,這和西方的投票參與制不同,也更有效。
史正富教授則感嘆今天的經濟學研究幾乎被數(shù)字話語占據,經濟學忙于構建數(shù)學模型而忽略現(xiàn)實,最后甚至能研究出起床早晚和股票漲跌的相關性。富有學理的辯論和真正的研究卻很難發(fā)表。照搬西方概念,不追問事理本身,常常導致重大誤差,比如對貨幣量的理解。
陳平則把話語問題上升到文化史戰(zhàn)爭的高度。直言西方不斷偽造自己的歷史,亞當斯密和科斯都是空想資本主義的發(fā)明者。英國人依靠海盜經驗和剝奪農民而積累實力。我們在和西方打文化戰(zhàn)的時候不能僅僅防御,要重寫文化史。西方人的特性是,你打不贏他,他就不把你當人。能打平手,才能做朋友。
張維為強調話語獨立性背后是價值的獨立性,就好比美國的中餐館因為僅僅迎合西方人口味而變得十分單調。
王紹光的提醒使得話題回到中國夢與中國模式上來。他說:我們的對話對象不應該只限于發(fā)達國家,還要重視第三世界,同時要和自身內部對話。話語背后有夢想。我們的夢想能否和美國區(qū)別開?我們不要簡單復制美國人的生活方式,那樣地球受不了。
討論會直到晚間九點半才結束,嘉賓精彩發(fā)言將在觀察者網陸續(xù)發(fā)布,而關于中國模式與中國夢的理論探索才剛剛開始。
與會專家學者合影
(觀察者網余亮、鐘曉雯、林凌整理)
翻頁為“中國發(fā)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在中心成立儀式上的致辭
復旦大學中國發(fā)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教授的致辭
(2013年12月9日)
尊敬的朱之文書記、尊敬的各位學者、老師和同學:
今天這么多來自海內外研究中國模式的著名學者歡聚一堂,與復旦師生一起見證復旦大學中國發(fā)展模式研究中心的成立,使我們備感榮幸。我謹代表我們研究中心,對大家的與會表示熱烈的歡迎和真誠的感謝。
中國的迅速崛起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我們成立這個中心的目的就是要分析中國迅速崛起的原因和規(guī)律,進行關于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探討與中國發(fā)展模式相關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內的前沿課題,推動中國思想和中國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崛起。
我可以用兩個中國成語來概括這個中心的成立過程:一是“水到渠成”;二是“應運而生”。所謂“水到渠成”,就是說雖然這個中心剛剛成立,但其主要成員志同道合,在很多年前就開始了關于中國模式的共同研究,取得了一些國內外公認的成績,現(xiàn)在水到渠成,成立了這個中心以推動我們的事業(yè)更上一層樓。
所謂“應運而生”就是說中國崛起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向國人、向世界清楚地解釋我們從哪里來,走什么路,往哪里去,我們因此需要一個更合適的平臺來整合研究力量,充分利用復旦這樣一流大學的綜合優(yōu)勢,力爭在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績。我謹借此機會由衷地感謝復旦大學領導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領導為創(chuàng)建這個中心所提供的寶貴支持。
我們自己對這個中心有三個期望。第一、我們希望這個中心能夠成為一個不斷產生中國思想的地方。中國的發(fā)展,世界的進步,都需要中國人的思想貢獻。從五千年連綿不斷的中華文明,到過去60多年新中國所取得的巨大進步,特別是過去三十多年中國崛起的奇跡,背后都有中國思想的偉大貢獻。我們要把這些思想梳理并呈現(xiàn)出來。中國仍然面臨很多難題,世界仍然面臨很多挑戰(zhàn),這些難題和挑戰(zhàn)的解決,都需要中國人的思想貢獻。
第二,我們希望這個中心能夠成為一個不斷產生中國話語的地方。中國崛起到今天,對于我們所有的成績、問題和未來,我們都要能夠用自己的話語給予自信客觀的解釋。對于世界上發(fā)生的各種事情,我們都要能夠用自己的話語加以客觀全面的評述。一個只會使用別人話語的民族在世界上是沒有份量的,中國崛起的過程必然是一個中國話語崛起的過程。
第三、我們希望這個中心能夠成為一個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研究者的思想家園。這個中心雖然建在復旦,但它既立足復旦,也立足上海,同時面向全國,面向世界。我們希望通過組織一系列的活動,如高端講座、思想沙龍、專題研討會、思想類網站的建設、訪問學者計劃、叢書出版等,為研究中國模式的優(yōu)秀學者提供研究和交流的平臺。我們也期望所有認同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的人都能在這里找到朋友和知音。
復旦大學中國發(fā)展模式研究中心,是全球第一家以中國模式命名的研究機構,今天又有這么多海內外研究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的著名學者和新老朋友歡聚一堂,這應該是全球中國模式研究最強陣容之一聚集于上海,聚集于復旦,我們深感榮幸和自豪。某種意義上,這也表明了大家對我們中心的信任和期待,謹代表我們中心,我再次向大家道一聲:謝謝!我們當倍加努力,不負眾望。
再一次感謝大家的光臨。衷心祝愿我們的中心蒸蒸日上!衷心祝愿我們的復旦大學興旺發(fā)達!衷心祝愿我們偉大的祖國國運隆盛!謝謝大家!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唐緒回
-
“MAGA巨星”唱反調,阿根廷業(yè)界:中國制造真香 評論 154特朗普喊話:俄烏別打了,一起跟美國做大生意發(fā)大財 評論 240MAGA基本盤還能“忍”特朗普多久? 評論 173從2000兆帕潛艇級熱成型鋼的“登天”說開去…… 評論 106美媒焦慮:哪怕只為跟上中國,美政府都不能這么干啊 評論 159最新聞 Hot
-
“原來,中國早就有預判”
-
“特朗普會輸,但中國不會輕易給他臺階下”
-
“MAGA巨星”唱反調,阿根廷業(yè)界:中國制造真香
-
又一起!白宮平面圖遭萬人共享
-
“特朗普非常憤怒:再砍10億”
-
“我們被美國夢騙了,精英把我們出賣了”
-
“美國太自滿,恐在這三方面落后中國”
-
泄密不止一次,美防長在“家人群”也發(fā)了
-
特朗普喊話:俄烏別打了,一起跟美國做大生意發(fā)大財
-
中方出手,日歐車企“慌了”
-
她被提名為聯(lián)大主席,“德國完了”
-
美媒焦慮:哪怕只為跟上中國,美政府都不能這么干啊
-
特朗普“抱怨”后,日本考慮放寬汽車進口安全標準
-
“五角大樓里完全崩潰了”,3名美國防部高官被解雇
-
“趁納瓦羅不在,他們沖進白宮勸說特朗普暫停關稅”
-
澤連斯基回應:?;?0小時太短,建議3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