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知丨航天器返回地面有哪些關鍵環(huán)節(jié)
最后更新: 2019-09-13 09:32:32隨著幾十年來航天技術的不斷提高,航天器被送到太空執(zhí)行完任務之后、還能返回一部分到地面已經是司空見慣。
最早出于技術、成本等方面的考慮,像是東方紅一號這樣的衛(wèi)星送上天就不再回來了。返回式衛(wèi)星的誕生大致始于軍事偵察及國土普查用途,在航天科技的早期拍照技術遠不如現(xiàn)在,需要利用返回的底片沖洗照片,這就需要衛(wèi)星或者僅有“回收桶”帶著底片返回地面。后來隨著各項技術進步,特別是數碼照相、數據傳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發(fā)展,返回式衛(wèi)星開始應用于需要回收實驗品的空間試驗室。特別是后來載人航天的發(fā)展,與1957年滯留在太空的狗“萊卡”(英文名:Laika,俄語:Лайка)不同,載人航天顯然要求航天員能安全執(zhí)行完任務回到我們的地球。我國的航天技術發(fā)展雖然起步稍晚,但早在1975年11月,我國發(fā)射并回收了第一顆返回式衛(wèi)星FSW-1衛(wèi)星,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蘇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返回式衛(wèi)星技術的國家。
FSW-1衛(wèi)星下落(來源:springer,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2F978-1-4614-5043-6_4.pdf)
正是因為航天器想要再返回地面十分困難,而且面臨著很多與發(fā)射時不同的特殊狀況,為了確保其成功就要在航天器可靠性、安全性、通訊等多方面、多環(huán)節(jié)提更高的要求、做更多的工作,所以成本就會大幅提高。所以相對航天發(fā)射這“萬里長征”,航天器重新進入大氣、返回地面的這“最后一步”,必須謹小慎微,一旦不慎就可能功虧一簣。非常著名的“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就發(fā)生在即將返回地面的最后一刻,7名航天員罹難,調查認為它的解體與隔熱材料受損有關,高溫從左機翼融化了內部結構,釀成了悲劇。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解體慘劇被認為與隔熱材料受損有關,高溫從左機翼融化了內部結構(來源:紐約時報,https://www.nytimes.com/2008/12/31/science/space/31NASA.html)
那么,航天器最后的返回,有哪些常見的需要注意的方面呢?
脫離軌道時的飛行姿態(tài)、速度調整
如果是衛(wèi)星、航天飛機等航天器,其返回就要脫離正在飛行的軌道,這對姿態(tài)調整和航天器制動的技術都有額外要求。即使是探月之類的長距離飛行,返回地球也先進入地球軌道,然后拋棄服務艙、指令艙等不需要的部分,讓登陸艙脫離軌道返回地面。
航天器脫離軌道時的速度叫做再入速度,其與地平線所形成的俯角稱為再入角,這些是其返回地球的“初始條件”,為了保證安全、順利,再入角的要求很嚴:再入角一般在3-7度,如果角度太大,航天器降低高度時大氣密度變化很快,再入速度大,引起較大的空氣阻力和摩擦加熱,對航天器各種安全性能要求太高,但如果再入角太小也沒法從幾百公里高度降下來,降低高度的速度太慢。如果是載人航天,還要考慮人體所能耐受的制動的限度(10倍重力加速度),故而其再入角常常小于3度。
因此,航天器返回前需要先通過一系列的制動對其姿態(tài)、飛行方向作調整。航天器調整姿態(tài)找好推進的方向后,還需要保持姿態(tài)穩(wěn)定,以確保制動推力方向的準確。通常這些調整、脫離軌道都是靠航天器攜帶的小型助推火箭來控制,火箭的點火時間、推力方向、推力大小與時間長短都會影響到再入速度和再入角的準確度,這就要求有靈敏而可靠的制動發(fā)動機。還有些設計方案是讓航天器降低高度進入大氣再抬高,利用大氣減速的同時調整下一次下降進入大氣的角度。
阿波羅飛船的再入角計算
(來源:https://www.aulis.com/images_re-entry/fig2.jpg)
進入大氣后的發(fā)熱應對
宇宙中曬了太陽是極熱、不曬太陽是極寒,航天器往往面臨極端溫度以及受熱不均的問題,本就在控溫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傳感器監(jiān)測、隔熱罩、熱管、風冷回路、電加熱控溫等等。而在返回艙過程中遭遇的溫度則是更加極端的。
航天器在大氣中經歷的絕不僅僅是摩擦發(fā)熱。航天器本身飛行速度很大,而且下降過程中在地球引力作用下還會變得更快,航天器前面的空氣快速、極度壓縮,由于氣體的壓強、體積和溫度等物理性質的關系,這種壓縮可以讓返回的航天器周圍(主要是前端)的空氣溫度急速上升,其高溫足以讓固體發(fā)光、發(fā)熱,我們熟悉的流星發(fā)生的就是這樣的過程。
根據計算,航天器在數百公里高、密度接近真空的高層大氣中,飛行速度為3倍聲速時前端溫度超過300攝氏度,而當飛行速度為6倍聲速時約為1500攝氏度,而其從高空下降到達離地面60-70千米時往往還有20倍聲速,對應的溫度可以高達上萬度,這必須采用措施來避免其燒毀。
首先延續(xù)剛才談到的姿態(tài)控制的一點,大氣的氣流千變萬化,會使高速返回的航天器難以保持固定的姿態(tài),因此通常把返回艙做成不倒翁的形狀,下降時的前端又大又圓、而后端較小,可以有效把氣流集中在下降時的正面前端,我們在博物館看返回艙實物的時候常會注意到這一點。而頭部這樣一種鈍形的平面,能保證被壓縮的空氣產生的熱量主要集中于這個鈍形面,不容易影響到返回艙后面,就可以對這個鈍形面的隔熱多做文章,比如更結實的結構、更好的隔熱層、更多的燒蝕材料涂層等。通過這些技術,我們可以讓返回艙頭部的溫度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通常在1600開氏溫度附近)。
通常,航天器會采用兩種應對高溫的措施:燒蝕材料技術和隔熱瓦(絕緣材料)技術。
航天飛機表面的隔熱瓦(來源:Space Shuttle Endeavour atCalifornia Science Center,wiki圖片上傳于https://www.flickr.com/photos/skinnylawyer/8143982281/)
燒蝕技術是給航天器外邊的隔熱層涂上燒蝕材料,這些材料通常氣化熱大、熱容量大、絕熱性好、向外界輻射熱量的功能強,所以在溫度升高時先發(fā)生氣化、吸收大量熱量,保證隔熱層內的溫度不會太高。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很多返回艙外表是一層黃色,一般是燒蝕材料的顏色。
而隔熱瓦技術,則應用了多樣的絕熱原理,常見的有多孔材料、熱反射材料和真空材料等,它們一塊一塊貼在航天器上,中間留有縫隙,在航天器從宇宙中返回、加熱的時候熱脹冷縮,剛好把航天器保護起來而不會造成擠壓、變形、脫落等問題。這些材料通常導熱系數小,能耐得住高溫,還要在高溫下能貼的住航天器表面,例如特殊的二氧化硅瓦。
返回過程中的通訊
普通衛(wèi)星在軌工作并不需要保持不間斷的監(jiān)測和聯(lián)絡,很多衛(wèi)星都是轉到頭頂才追蹤和聯(lián)絡,但返回式衛(wèi)星在下降過程中必須更加頻繁的對衛(wèi)星進行精確測量和全程跟蹤,并根據實測軌道參數對衛(wèi)星的程序控制數據進行必要的控制和管理。這里除了先進的實時通訊技術,還需要格外注意一個特殊的自然現(xiàn)象:黑障區(qū)。
航天器要返回地面的話,必須利用大氣阻力和火箭推力將速度和高度都逐漸降低下來。但出于燃料等多種因素,在下降的初期,由于航天器的重力勢能與動能的交換,在高度降低的過程中其速度變化很小。
上一條我們說到返回艙前端壓縮的空氣達到了非常高的溫度,實際上這樣的溫度還會使航天器附近的氣體“電離”,也就是變成帶電粒子,在航天器周圍形成等離子體鞘,這種現(xiàn)象會對電磁波發(fā)生發(fā)射、折射、吸收等效應,使得無線電波的最大可使用頻率上升幾千兆赫(kMHz=GHz,如下圖縱坐標),甚至更多,足以使航天器與地面控制之間的直接通信中斷,持續(xù)時間約12至13分鐘,雷達也無法發(fā)現(xiàn)目標航天器,這個區(qū)域就稱為“黑障區(qū)”(blackout),如上圖所示。返回的航天器的最大加熱發(fā)生在這個時間段內,高度約為70公里。
溫度(橫坐標)越高,能使用的信號(signals)所需要的頻率越高(來源:https://www.spaceacademy.net.au/spacelink/blackout.htm)
不過由于該區(qū)域空氣密度急劇增大,航天器下降速度也在急劇下降。隨著飛行器高度的下降,當速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常在40-60公里高度),不再有足夠的溫度使氣體分子電離,等離子體鞘就會解除,也即是黑障消失。黑障區(qū)的范圍取決于返回航天器的外形、材料、再入速度、無線電的頻率和功率等,如果無線電波頻率選擇的合適,也可以避免黑障現(xiàn)象。
落地速度的調整
如上條所述,雖然經過了制動和大氣阻力,但航天器下降到離地較近(10-20公里)時速度仍然非常大,為了盡快把速度降下來,通常還有配以降落傘(減速傘)。降落傘一來要能經得住航天器巨大的速度和質量,以免損壞、脫離,二來也要控制好打開的時間,打開太晚了速度沒減下來,但打開太早了空氣稀薄起不到減速作用,還會提前磨損降落傘(摩擦、發(fā)熱)。返回的航天器多采用兩個甚至更多的降落傘,先用小降落傘適當減速,最后用大的主降落傘控制落地速度。
阿波羅11號返回艙打開降落傘的過程圖解(來源:http://nassp.sourceforge.net/wiki/Earth_Landing_System)
回收
最后還有回收工作。如果是航天飛機則可以在跑道降落,但大部分的返回艙只是落在指定范圍的區(qū)域,需要搜尋甚至海上打撈,因此返回艙中往往還帶有額外的發(fā)信設備幫助回收人員找到的具體位置。
實踐十號回收(來源:新華網)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 原標題:新知丨航天器返回地面有哪些關鍵環(huán)節(jié)
- 責任編輯: 劉響 
-
iPhone 11內部結構曝光 依舊采用英特爾基帶
2019-09-13 09:20 大公司 -
西成高鐵斬獲國際工程界“諾貝爾獎”
2019-09-12 21:47 -
減少太空垃圾,金牛座納星將測試離軌帆
2019-09-12 21:08 航空航天 -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移動通信發(fā)展彰顯大國自信
2019-09-12 16:45 -
聯(lián)想:由于SSD供應問題,拯救者Y7000 2019筆記本引入美光2200系列
2019-09-12 16:38 -
成都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數據庫投入使用,相關人員從業(yè)將受限制
2019-09-12 16:15 -
為何iPhone 11不支持5G?庫克說...
2019-09-12 15:50 蘋果新“品” -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核燃料元件正式啟運
2019-09-12 15:31 -
我國首套醫(yī)用國產鈷-60放射源即將投入市場
2019-09-12 15:21 -
深圳:對采取獨立組網模式建設的5G基站每個獎勵1萬元
2019-09-12 12:12 5G -
兵工集團:北斗快速輔助定位系統(tǒng)用戶已突破3億
2019-09-12 11:19 科技前沿 -
NEX 3屏占99.6%,vivo產品經理:半年內都找不到對手
2019-09-12 10:20 手機 -
華為Mate 30 Pro配置曝光:瀑布屏 觸摸式音量鍵
2019-09-12 09:20 -
倪光南:中國“工程師紅利”前景光明
2019-09-12 08:55 大公司 -
國產DRAM年底將量產,但前路依舊漫漫
2019-09-12 08:50 大公司 -
中興微電子:高速接口與5G新特性是芯片設計兩大難題
2019-09-12 08:45 大公司 -
我國完整實現(xiàn)300公里雙場量子密鑰分發(fā)
2019-09-11 20:25 -
三沙市謀劃建設永興島水源工程
2019-09-11 15:27 -
兩大本土GaN外延片項目宣布投產
2019-09-11 15:22 -
中科院:嚴肅查處學術不端 真正起到震懾效果
2019-09-11 14:51
相關推薦 -
硬搬新加坡組屋抹黑中國,美使館大翻車 評論 89“美國和剛果(金)這么談,會觸怒中國” 評論 197馬斯克:中國發(fā)電量就像火箭升空,美國卻躺平了… 評論 131“特朗普將‘抵制’南非主辦的G20峰會” 評論 184最新聞 Hot
-
“徹底失望!進一步退十步,24小時不到就背棄我們”
-
巴外交部:以軍在杰寧向外交使團開火
-
俄軍宣布收復后,普京首次視察庫爾斯克州
-
印度還在宣傳“大勝”,外交官卻被打成“賣國賊”
-
硬搬新加坡組屋抹黑中國,美使館大翻車
-
“九成來自中國”,歐盟也要動手
-
“美國和剛果(金)這么談,會觸怒中國”
-
馬斯克:中國發(fā)電量就像火箭升空,美國卻躺平了…
-
黃仁勛:他們希望我們永遠不要回中國
-
“美式腐敗,可比特朗普更早”
-
“沒有中國,我們真造不出來”
-
報告:韓國制造業(yè)GDP高度依賴美中等海外市場需求
-
“大民”悼念“云芳”
-
C919航線已覆蓋中國16城,“海外都在盯著”
-
印媒還在“贏贏贏”,《紐約時報》忍不住了
-
“美國情報顯示以色列計劃襲擊伊朗核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