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博界泰斗孫機辭世,享年94歲
澎湃新聞獲悉,文博專家、考古學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孫機于今天上午8時零九分逝世,享年94歲。孫機先生的學生、知名文物學者葛承雍以及孫機的同事,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朱萬章都向澎湃新聞確認該消息。據朱萬章介紹,他是今天上午從孫機先生的女兒處獲知孫老逝世消息,心情十分悲痛。
“我的老師孫機先生是中國考古界、文物界、美術界的一座高聳的學術豐碑,他是中國文博學真正的杰出代表,他把傳統(tǒng)古典學推向了高峰,是一位文物研究的領軍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的學術成就猶如中國高原上的昆侖?!敝奈飳W者、文化遺產研究專家葛承雍上午對澎湃新聞說,“我在學術上受他影響很大,他已經住院十多天了,是前段時間感染引發(fā)的并發(fā)癥,昨天他在醫(yī)院還呈現好轉跡象,突然今天早上5點后呼吸衰竭,搶救至8點無效……中國文物界失去了頂尖人物,悲痛萬分,不勝自禁,愿先生在天堂安息!”
據朱萬章對澎湃新聞介紹,孫老是因為新冠感染入院后,因呼吸衰竭去世?!凹幢阍谝咔槠陂g,孫老也會每周都來館里。我們會在每周二中午一起吃飯聊天,聊聊孫老正在編的八卷本《孫機先生全集》的文稿。但是自從去年11月份以后,孫老師就因病一直沒回來。我還想著等疫情結束,孫老康復,能再跟孫老師見面聊天?!敝烊f章說。
據悉,年輕時,孫機曾想寫一本書,書名就叫《物源》。那時,他的學術興趣是探究事物的來歷,他想要弄清楚世界上那么多千姿百態(tài)的東西,究竟從何而來,會向何處發(fā)展?;叵霂资甑膶W術之路,雖然沒有寫出一部名為《物源》的著作,但孫機的研究一直與“物源”息息相關,他也一直保持著最初的那份念想。
孫機,(1929年-2023)
孫機,1929年生,山東青島人。文物學家。1949年,進入華北軍政大學學習,后到北京市總工會工作。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1960年畢業(yè)后留系工作,1979年到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工作?,F為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國博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著有《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中國古輿服論叢》《仰觀集》《中國圣火》《從歷史中醒來》《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從歷史中醒來——孫機談中國古文物》等。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修定本)》孫機 著 中華書局2020年版 資料圖片
孫機(左)與李約瑟合影 資料圖片
1955年,孫機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從那時起,他就開始研究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據《光明日報》此前報道,在北大,孫機最親近的老師是宿白先生。宿白先生告訴他,考古研究要多讀書,而且要讀有用的書,讀的時候特別要注意物質文化方面的史料,史料里會有很多“觸角”,這些“觸角”會觸及方方面面,有些東西就會互相聯系起來,成為學術研究的入口。宿白先生1957年發(fā)表的考古報告《白沙宋墓》,讓孫機印象深刻。這本書不僅把壁畫中反映的歷史說得很清楚,而且文字生動,書中引用的文獻大多是第一手材料和最好的版本。在他看來,這與宿白先生原來在北大圖書館做過事有關。孫機一直謹記宿白先生的教誨,在北大學習和工作期間,也常常利用北大圖書館豐富的藏書。雖然讀書很少有直接的發(fā)現,但讀得多了,把各種書聯系起來,就會發(fā)現問題。如此慢慢積累下來,就打下了做學問的底子。學考古的學生都會上考古繪圖這門課,孫機也受過這個訓練,而且特別重視。在他的著作里都配有他自己畫的線描圖。
2014年,孫機先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出版,書里涵蓋了中國古代農業(yè)與膳食,酒、茶、糖、煙,紡織與服裝等十個方面,基本全面地展現了中國古代的物質文明。書中幾百幅線描圖,均為孫機先生親筆手繪,畫面生動,解說性強。這樣一部精品力作出版后受到各界歡迎,成為物質資料研究領域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孫機先生的另一代表作《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由中華書局推出修定本。這本書結合出土文物,詳細介紹了漢代農業(yè)、手工業(yè)的成就,內容涉及耕作、漁獵、窯業(yè)、冶鑄等諸多方面。書中將漢代的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互相印證,為漢代的生活和生產畫出一個清晰的輪廓,成為田野考古人人手一本的手邊書和了解漢代物質文化生活的必讀之作。
孫機說,從年輕時試寫論文開始到《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修定本)》,這么多年積累了上千幅古代器物的線描圖。畫圖不容易,有的時候,他吃完晚飯就坐下來開始畫,等畫完了,抬頭一看,天都亮了?,F在印刷條件好了,很多考古、文物圖書都直接采用照片而不用線描圖了。但孫機認為,線描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把要表現的細節(jié)刻畫得更清楚。
對于當下流行的“大眾考古”“公眾考古”的說法,孫機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大眾考古”不是讓大家都去考古,而是讓大家了解考古的知識。地下文物歸全民所有,進行發(fā)掘必須得到政府的批準,否則,即便是在自家院子里發(fā)現古墓,也不能任意發(fā)掘??脊艑W家是奉政府的命令去挖掘,這就是他的工作。如果他不為政府工作的話,那就是盜掘了。向大眾普及考古知識,應該重在普及考古的成果,而不是普及田野考古的技術或方法。
孫機先生曾說過:中國古代的物質文化成就,是我們這個東方大國五千年輝煌歷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基本國情,本應成為常識,家喻戶曉。
延伸閱讀;對話孫機
- 原標題:中國文博界泰斗孫機辭世,享年94歲
- 責任編輯: 林鈴錦 
-
“我原以為電影都是好萊塢式的,后來發(fā)現…”
2023-06-14 16:14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jié) -
“為何沒人看中文的?我們不應只追求內地幾十億票房”
2023-06-11 14:06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jié) -
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科幻電影周官方宣傳片發(fā)布
2023-06-10 13:47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jié) -
變革時代如何迎來幸福曙光?曹慰德:中國在走一條幸福的路
2023-06-07 14:06 -
數字賦能,全民共享!靜安數字素養(yǎng)科普進校園!
2023-06-03 15:56 上海觀察 -
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發(fā)布國際短片展映片單
2023-06-02 23:01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jié) -
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引發(fā)海外行業(yè)媒體關注
2023-05-26 15:15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jié) -
白玉蘭獎入圍名單公布,《三體》《這就是中國》等在列
2023-05-26 10:45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jié) -
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公布四個片單部分影片
2023-05-24 20:43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jié) -
“西藏文化被中國政府保護的很好,我想舉兩個例子”
2023-05-24 09:50 文化 -
臺政論名嘴郭正亮宣布退出民進黨:道不同不相為謀
2023-05-19 14:51 臺灣 -
無期!香港居民梁成運間諜案一審宣判
2023-05-15 10:33 國家安全 -
梁萬年:全球抗疫取得階段性成果,多領域將有新變化
2023-05-06 08:50 抗疫進行時 -
洋媒吐氣欄目加入觀察員頻道
2023-03-14 17:41 流浪地球 -
158個獎!《瞬息全宇宙》成影史獲獎最多電影
2023-03-11 16:57 -
石家河最新考古成果:面積近350萬平米,與良渚古城相當
2023-03-09 09:32 考古 -
電影《望道》開啟2023上影“連臺好戲”
2023-02-24 17:46 -
商務印書館列出20年十大“時代新詞”:疫情防控上榜
2023-02-09 16:15 -
今年春節(jié)檔,“螞蟻扳倒了大象”?
2023-01-31 19:27 中國電影 -
《滿江紅》是靠這些“奪冠”的嗎?
2023-01-31 15:40 中國電影
相關推薦 -
“學者回望:特朗普這個時期,是中國趕超美國分水嶺” 評論 169“中國稀土出口審批速度慢,西方急啊” 評論 345“中美談判后,各國對美更硬氣了” 評論 141星辰大海第二站,天問二號為何選它? 評論 70印度人把抵制矛頭對準了這兩國 評論 264最新聞 Hot
-
“學者回望:特朗普這個時期,是中國趕超美國分水嶺”
-
華人“鋼鐵大王”在菲遭撕票案主謀落網,部分贖金已提走
-
“特朗普次子要去越南,想在胡志明市建特朗普大廈”
-
“我來到這里工作,因為中國是支持環(huán)保的超級大國”
-
“中國稀土出口審批速度慢,西方急啊”
-
“日本很小心,不想讓特朗普丟臉”
-
“我只能靠中國賺錢:聽特朗普這么說,想拿石頭砸他”
-
美財長認了:美國消費者買單
-
英國也盯上了...
-
美國發(fā)生火車撞人事故:2人死亡,至少1人失蹤
-
“蘋果給了印度希望,結果中美談成了……”
-
“中美談判后,各國對美更硬氣了”
-
議會選舉落幕總理小勝,極右翼抬頭:葡萄牙兩黨制結束了
-
拜登還能活多久?美專家預測
-
“飛車黨”緊追小女孩將其嚇哭?當地警方通報:兩名初中生認錯道歉
-
數學家贏下羅馬尼亞大選,曾兩次獲得國際奧數滿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