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科博士為什么害怕過年回農(nóng)村老家:怕村民鄰里問工資多高
關鍵字: 回家過年文科博士回家過年農(nóng)民工農(nóng)村王曉明中國大地上一年之間城鄉(xiāng)之間互動最深刻的幾天,無疑就是春節(jié)。對許多人而言,過年是對家鄉(xiāng)的一次檢視,故鄉(xiāng)人的變化,兩地之間的差距,總是讓人生發(fā)感喟。所謂近鄉(xiāng)情更怯,家鄉(xiāng)的變化、返鄉(xiāng)后的村民鄰里的詢問甚至會讓文科博士害怕過年回農(nóng)村老家。
身為文科博士,回家究竟看什么?鄉(xiāng)村的未來究竟又會如何?上海大學博士生王磊光是越看越迷茫。他自己坦言,“很多事情卻不停往心里撞,也就有了很多感受?!彼?月的“我們的城市”論壇上分享了自己春節(jié)回鄉(xiāng)的觀察和感受:返鄉(xiāng)的交通不再那么擁擠,故鄉(xiāng)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卻有失落;相比春節(jié),喪葬是村民共同體呈現(xiàn)力量的難得時刻;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質(zhì)的壓迫,而知識在鄉(xiāng)村顯得無力。
王磊光還介紹了一個害怕回家過年的博士師兄,那種知識上的無力感令人糾結(jié)萬分。每次他都回去遲,回校早,就是因為害怕村民鄰里問他現(xiàn)在工資有多高:“最近一個博士師兄請吃飯,他說他現(xiàn)在最害怕的就是回家,感覺很難融入到村子的生活,所以他每年過年他都回去得很遲,來學校很早。為什么呢?因為當你一出現(xiàn)在村子里,村里人其他的不問,就問一個問題:‘你現(xiàn)在能拿多高的工資?’所以,他過年回家,基本不出門。這個體驗跟我是一樣的。你要問我過年在家鄉(xiāng)看什么,其實我沒看什么,因為一大半時間是呆在家里看書,看電視,寫東西。作為農(nóng)村大學生,當你回到家鄉(xiāng)的時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錦還鄉(xiāng)了,而你連自己的問題都不能解決,你還能做什么呢?沒有人信任你的知識!”
以下是澎湃新聞2月17日刊發(fā)的王磊光文章《一位博士生的返鄉(xiāng)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jié)回家看什么》。
文科博士為什么害怕過年回農(nóng)村老家?(資料圖,圖片經(jīng)過處理)
“有故鄉(xiāng)的人回到故鄉(xiāng),沒有故鄉(xiāng)的人走向遠方。”我很慶幸我有故鄉(xiāng),可以隨時回去,尤其可以回家鄉(xiāng)過年。因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親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經(jīng)驗和記憶在那里。
我的家鄉(xiāng)在湖北的大別山區(qū),L縣。我導師王曉明教授在2004年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L縣見聞》,寫的就是這個地方。王老師以我家鄉(xiāng)為對象,揭示了當時農(nóng)村的破產(chǎn)狀況,人的精神的頹敗,以及鄉(xiāng)村文明的沒落。我家所在的那個村子,是一個東西兩座大山夾住的狹長谷地。一個村子由十來個“塆子”組成,一個塆子有幾十戶人家,我家那里叫王家塆。
直到現(xiàn)在,我每到一個地方,凡是碰見兩山相夾或兩排高大的建筑物相夾,我的第一意識就是,這兩座山或兩排建筑物,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所以我在外面經(jīng)常迷路,尤其在城市里。上海7號線有兩個靠得比較近的站:“長壽路”和“常熟路”。我好幾次下錯站,以致現(xiàn)在每到這兩個站就緊張,怕弄錯了。為什么呢?因為在我家鄉(xiāng)的方言里,“長壽”和“常熟”是完全一樣的讀法。人要靠語言來思維,這個事情讓我意識到:對有家鄉(xiāng)的人來說,是用方言來思維的。
湖北大別山區(qū)麻城南崗村教學點中,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眼神。 新華社 資料
我有一個初中同學群,群里90%的同學只讀到初中就出去打工。經(jīng)過十七八年的積累,很多同學在城市里有房有車,有的還有了自己的事業(yè)。平時在群里,他們交流的最多的是工作問題,車子問題等,言談中總少不了炫耀。
但有一次,有個同學忽然在群里說,他已經(jīng)三年沒回家過年了,另一個同學緊跟著說,他五年沒回家了,接著很多人說起回家的情況。有一個說:不管怎么樣,今年過年一定要回一次家!另一個說:如果能在家鄉(xiāng)找一個兩千塊錢的工作,就回去算了。還有一個說:能找個一千塊的工作,我這邊什么都不要,也愿意回家。
我有一個從小學到初中的同學,已經(jīng)十年沒有回家。有一天他在qq里突然對我說,我的父母是很好的人,因為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他去我家玩,我爸媽用臘肉下面給他吃。這都是陳芝麻爛谷子的小事,他還記得,其實我知道,這是因為他太想家了。
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有位老師主持來滬青年工人的社會調(diào)查,最近在訪談工人。有一個打工者說:我真希望鄧小平?jīng)]有搞改革開放,我也愿意日子苦些,因為這樣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
回家過年,其實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一件事。套用賈平凹的話來說:家鄉(xiāng)對我們的影響,就像烏雞的烏,那是烏到了骨頭里面。
回家的交通
十多年前我上本科的時候,從大西北到武漢,坐的是那種編碼沒有字母只有四個數(shù)字的綠皮火車,22小時,通常要晚點兩三個小時。西北往武漢的路線,不是人流最多的,但春運那個擠啊,大大超出了今天90后的想象。好在那個時候,學生一般都可以提前集體訂票,買得到座位。而站著回家的,幾乎全都是農(nóng)民工。每次上車的時候,無論有票的還是沒票的,都一窩蜂往車上擠。
我對過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著一個包,提著一個包,與同學一起,從第一節(jié)車廂狂奔到第十幾節(jié)車廂,然后被后面的人推著擠上了車。上車后一分鐘,車就開動了。我記得火車廣播里號召大家發(fā)揚風格,讓站著的乘客擠一擠。大家真的很友好,四個人的坐位,擠了五六個?;疖囘^道里人貼著人,想蹲下來都沒有辦法,連廁所里也擠著好幾個人。
男乘客還可以想辦法,可苦了女乘客。記得有一次我身邊坐著一個在西安讀書的大學生,他要小便,就脫下外套讓我給他擋住身體,想把尿撒在礦泉瓶里,但他很緊張,用了十幾分鐘才勉強撒出來。我還記得有一次身旁坐著一個從西北打工回家的河南婦女,盡管有位子,但她實在太困,太想睡覺了,就把位子讓給別人坐,自己鉆到座位底下睡覺去了。
應該要肯定,我們國家這十年間的鐵路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鐵路線路的增加,尤其是動車和高鐵的開通,極大緩解了交通壓力。火車站、火車上,起碼不會像過去那么擁擠了。
過年回家那種路途的遙遠、時間的漫長、競爭的激烈、擁塞以及不安全感,讓我對“男兒有志在四方”的觀念產(chǎn)生了極大厭倦。所以,本科畢業(yè)時,我找工作堅決要回到湖北。后來我就在家鄉(xiāng)隔壁的縣城一中當老師。自2004年到2011年來上海讀研之前,我再也沒有遭受春節(jié)回家難的痛苦。盡管從隔壁縣回家的汽車在過年時依然被塞得滿滿的,但畢竟只有兩個多小時,實在擠不下,還可以花兩百多塊錢請出租。我在上海讀研的這幾年,其實也沒有遭受回家難的痛苦,因為上海到武漢的高鐵和動車很多,普通車也有幾趟,買票很方便。
今天各位出行,如果坐火車,不是高鐵就是動車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那種速度慢、見站停的普通列車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大家有沒有想過:到底是誰在乘坐普通列車?
我想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給出答案:除非沒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學生不會坐,城市人不會坐,主要是那些底層的老百姓,比如農(nóng)民、農(nóng)民工在坐。 去年暑假和寒假回家,我特意選擇坐慢車,16個多小時的硬座。就是要看看是哪些人在坐慢車,看看慢車上還是不是過去那個樣子。的確,主要是農(nóng)民、農(nóng)民工在坐慢車。對農(nóng)民工來說,選擇坐慢車,比動車起碼節(jié)約一半的錢,比高鐵節(jié)約三分之二以上的錢。從深圳到武漢,高鐵一等座要八百多,二等座五百多,但慢車硬座不到兩百。尤其對于全家在外打工的人,從深圳到武漢,可能要節(jié)約一千多元,這對農(nóng)民家庭來說不是小數(shù)目。
不過,慢車也沒有過去那么擠了,因為農(nóng)民工雖多,但很多都被動車和高鐵分流了——既有主動的分流,也有被動的分流,因為價格便宜的慢車越來越少了。
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12306網(wǎng)站通告的春運期間的加班車,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動車高鐵。這個安排還是挺人性的,因為說到底,加班車就是為了農(nóng)民工而加,低價位的車符合他們的需求。
而且,你會發(fā)現(xiàn),普通火車與動車的氛圍完全不同。
在動車上,相對比較安靜,大家不是玩電子產(chǎn)品就是睡覺,相互間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車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熱烈地交流,還有打牌、吃東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質(zhì)手機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擔心打擾到別人,也沒有人認為別人的做法對自己是一種干擾。慢車上的風格是粗獷的,是人間生活的那種氛圍。
對比動車高鐵與普通火車,很容易就能發(fā)現(xiàn)這里的階層差別、生活方式的差別。而且你還能感覺到,底層人的心理,比我們想象的要樂觀得多,健康得多。底層的狀況雖然普遍很糟糕,但大家還是很聽話地活著,這里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nèi)绻谕饷婊畈幌氯?,還有家園可以退守。
開私家車回家過年,在青年打工者中越來越普遍。我待會進一步講這個事情,因為它的意義大大超出了交通工具本身。
騎摩托車回家的情況,大家可能在新聞里看到了。每年春節(jié),總有摩托大軍回家過年。我的一個表哥,每到過年時就讓他的兒子坐汽車回家,而自己騎摩托車帶老婆回家,路上要兩天一夜。另一個表哥也是騎摩托帶老婆回家,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不知是真撞還是被訛詐了,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賠了一萬多塊才放人,半年的收入就這樣沒有了。
人與人之間聯(lián)系的失落
我覺得,當前農(nóng)村的親情關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輩建立的關系維系著。在老一輩那里,這種關系處在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時空里,但對年輕一代來說,大家的關系早已被現(xiàn)實割裂了。比如,我和我的眾多表哥,小時候一起上山捉鳥,下河摸魚,關系好得不得了,但這一二十年來,他們一直在外打工,我一直在外讀書和工作,一年最多在過年時見一次,平均下來每年還沒有一次,因為他們不是年年都回家。拜年的時候,大家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在親戚家吃飯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現(xiàn)在大家都騎著摩托車拜年,去親戚家匆匆走一遭,放下東西,客套幾句,就要離開了。平時的生活啊情感啊什么的,都沒有來得及交流。大家拜年,不再是為了親戚間互相走動,饋贈禮物,交流感情,而只是為了完成傳統(tǒng)和長輩交代的一項任務。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輩都不在世了,新一輩的聯(lián)系也就慢慢斷了。
更讓人悲哀的是:農(nóng)村的日常生活充滿著深刻的悲劇。自打工潮于九十年代興起以來,很多農(nóng)村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來與父母團聚的時間,平均到每一年可能就十來天。很多農(nóng)村老人倒斃在田間地頭,病死在床上,兒女都不在身邊。沒有來得及為父母養(yǎng)老送終,成為許多人終身的悔恨。
每次回家,看到我身邊的老人搖搖欲墜的樣子,我就覺得心里難受得很。
如果一個人為了生存,連愛父母愛子女的機會都被剝奪了,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去愛別人,愛社會,愛自然?你怎么可能指望他能用超出金錢的標準來衡量別人的價值?所以我想說:現(xiàn)代生活是一種讓人心腸變硬的生活。
在農(nóng)村,還有什么可以將農(nóng)民動員起來?
自從2006年免收農(nóng)業(yè)稅之后,中國農(nóng)村的基層組織主要起著上傳下達的作用,不再與農(nóng)民的根本利益發(fā)生關系,也不再能將農(nóng)民組織起來,農(nóng)民處于“個人自治”的狀態(tài)。
(1)春節(jié)的力量。親人團聚,過年拜年。過年的力量,親情的力量,是當下動員中國人最有效的力量。這也是過年最讓人感覺溫暖的東西。當然,以前過年時的各種集體活動,都已消失殆盡了。
(2)祭祀。中國農(nóng)村還是保持著過年、過十五給祖宗上墳“送亮”的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去祖宗的墓地給祖先點蠟燭,燒紙錢,放鞭炮,與祖先交流。很多已經(jīng)在城市安家的人,也會趕在大家三十這一天開車回老家給祖宗上墳。許多曾被廢棄的祠堂,這些年也逐漸恢復起來了。
(3)葬禮。很多老人沒有挨過冬天。過年前后,是老人逝世的高峰時段。喪葬在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對今天的社會來說,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媒體上動不動就喜歡報道某某地方為舉辦葬禮大肆揮霍,讓大家誤以為這是普遍現(xiàn)象。其實恰恰相反。相比古代,今天的喪葬已是在最大程度上簡化了?!百F生重死”的觀念早已失衡了——大家越來越貴生,對于死,不再有敬重,不再讓死者享受哀榮;對于天地,不再有敬畏。 但喪禮,在現(xiàn)實中依然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去年快過年的時候,本家一個叔叔亡故——本家人和四面八方的親戚來給他守喪,守喪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像過節(jié)一般,交流一年的生活情況、見聞和感想,稱贊中央的政策,譴責干部的腐敗……深夜里交談的聲音傳得很遠很遠。守喪完畢,大家集體出力,將他抬到山上,讓他入土為安。
社會學者經(jīng)常用“原子化”來形容今天農(nóng)村的現(xiàn)狀,說白了就是,農(nóng)村原有的那種共同體已經(jīng)消失了,人與人之間不再像原來那樣有著密切的關系和交往,不再像過去那樣每到過年時相互串門,集體上街玩等等。為死者守喪和送葬,在農(nóng)村反而成了村里人團聚和交流的一個契機。這也是我在家鄉(xiāng)看到的唯一能夠讓大家團聚的方式。
- 責任編輯:朱八八
-
最新聞 Hot
-
特朗普轉(zhuǎn)發(fā)“巴菲特支持特朗普經(jīng)濟政策”,巴菲特回應了
-
這一重大科研裝置,成功部署!
-
中柬云壤港聯(lián)合保障和訓練中心正式掛牌運行
-
美媒關注:辛辣回擊特朗普關稅,中國媒體用上AI歌曲和短片
-
特朗普再要求降息,鮑威爾:關稅遠超預期,再等等
-
美股蒸發(fā)超5萬億美元,“95年來最大政策失誤”
-
萬斯:歐洲最大威脅不是中俄
-
魯比奧辯解:美國需要回到制造業(yè)時代
-
在美烏克蘭人限期7日離境?美官方:發(fā)錯了
-
美股“血流成河”,特朗普選擇…去打高爾夫球
-
魯比奧告訴北約:特朗普快對普京沒耐心了
-
美國人瘋狂囤貨,“中國電視被買空”
-
美股三大股指收盤暴跌,納指進入熊市
-
美股開盤重挫,特朗普:我的政策永不改變
-
90億美元還想不想要?哈佛被下“整改通牒”
-
“2300美元一臺?特朗普要親手毀掉‘美國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