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蘭·瓦什納夫:印度真的能崛起嗎?——新德里政府功能失調的根源
【文/米蘭·瓦什納夫,譯/馬力】
在最近幾十年的外交政策圈子里,很少有哪個話題像“印度一定能崛起”這般被廣泛、長期地熱烈討論。
印度是一個自由民主國家,它有十幾億人口,國土廣闊,而且還在美國支持下發(fā)揮著制衡中國的作用,印度正一步步走向地緣政治舞臺的中央。而最近形勢的發(fā)展讓觀察家們(甚至包括印度自己的政治家們)意識到這個國家的高光時刻已經到來。
根據(j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shù)據(jù),印度將成為2023年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印度經濟今年將增長6.1%,明顯高于新興市場國家平均4%的增長率,也大大高于發(fā)達國家平均1.2%的增長率。中國經濟增長已經放緩,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響和不斷高企的人力成本,這使得跨國公司如今對印度更加充滿興趣,蘋果和富士康等大公司正在把自己的工廠從中國遷往印度并計劃擴大在該國的業(yè)務規(guī)模。
此外,據(jù)報道印度人口已經達到14.1億,而且如今40%的印度人都在25歲以下,這是該國的一個巨大優(yōu)勢,年輕的人口結構不僅意味著生產力,也意味著印度在未來數(shù)十年里將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印度的年輕人人手一部智能手機,他們已經連入數(shù)字支付體系,而且在文化心理上對可口可樂、奈飛等西方品牌非常接納,許多財富500強公司都對這樣一個年輕的印度給出了非常樂觀的預測。
資料圖來源:“Birth India”官網
從歷史角度來看,印度的政治在發(fā)展基礎設施、改革稅法和金融法規(guī)、提升社會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是拖了后腿的,不過如今情況正在發(fā)生變化。
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總理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已經在2014年和2019年連續(xù)兩次贏得了議會多數(shù)席位。印人黨的成功和國大黨的衰落,兩相疊加將在可預見的未來使這個國家保持政局穩(wěn)定。在過去,弱勢的印度政府經常不得不花費功夫去平衡執(zhí)政聯(lián)盟內部各派勢力的意見,化解各種可能導致政府無作為和政策僵化的紛爭。而現(xiàn)在我們已經可以作出判斷,印人黨必將贏得2024年大選,問題僅在于該黨能夠贏得多大比例的議會多數(shù)席位。印人黨對議會的掌控將十分有利于該黨推行許多長期的經濟改革措施。
雖然印度拒絕就俄烏問題進行明確的譴責,不過這種做法并未損害印度的國際地位。相反,西方認為俄羅斯在對烏戰(zhàn)爭中久拖不決以及中國在中印邊境問題上的強硬態(tài)度將有助于印度擺脫對俄制武器的依賴并強化其反華立場。今年,印度將同時擔任20國集團(G20)和上海合作組織的輪值主席國。這是印度在全球舞臺上努力爭取被視為領導力量而非制衡力量所取得的象征性勝利。
不過,當我們近距離觀察這個國家時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熱炒“印度崛起不可阻擋”的文章其實并非無懈可擊。印度這個國家存在著種種矛盾之處,對于一個研究印度問題的人來說,這很可能造成認知上的分裂。
在經濟上,一方面,人們認為印度在本世紀末即將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而在另一方面,印度過于看重服務業(yè)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正在受到就業(yè)增長疲軟、過早地去工業(yè)化和大比例的非正式就業(yè)的制約。
在政治上,印度被宣傳為亞太地區(qū)閃亮的民主燈塔,不過印度同時也是最令人失望的出現(xiàn)自由主義退化的國家之一,在這個國家里,宗教壓迫、權力集中和媒體受到干預的情況非常普遍。
很少有民主國家能像印度那樣通過憲法針對歷史上處于弱勢地位的少數(shù)民族采取一系列的平權措施,印度領導階層的多樣化也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不過另一方面,穆斯林在印度城市里越來越受到隔離,女性就業(yè)率極低,用手掏糞雖然被法律嚴格禁止,然而這種現(xiàn)象卻非常普遍,甚至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藍領就業(yè)形式。
最近印度裔經濟學家阿肖卡·莫迪(Ashoka Modi)推出的一本新書《印度崩潰》(India Is Broken)更加印證了人們對印度所持有的悲觀態(tài)度。這本書系統(tǒng)性地打破了那些商界精英和政客們在達沃斯論壇等盛大國際會議上所宣揚的印度形象。讀者從這本書里可以看到印度的另一面:在這個國家,腐敗現(xiàn)象俯拾皆是,無人同情弱者,而民主原則只存在于理論中。
《印度崩潰》書封
最近,許多對印度的批評都集中在印度教民族主義和印度人民黨的崛起這兩個話題上,不過作者看到了更多問題,他在書中把自印度獨立以來多屆政府(分別曾由國大黨、印人黨和一些較小的地區(qū)性政黨掌權)的失敗串聯(lián)在一起并進行了總結,進而揭示了這個國家重重矛盾背后的根源。
阿肖卡·莫迪是一位出生于印度的經濟史專家,目前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他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了幾十年,曾參與解決過諸多國際經濟危機。在他成為美國公民的那一天,他的父親說,兒子“內心里將永遠是一個印度人”。正是這種與祖國之間緊密的精神聯(lián)結讓阿肖卡·莫迪對印度的現(xiàn)狀感到憤怒,他沒有拿著手術刀來描述對印度社會的傳統(tǒng)理解,而是拿著一把大錘,他要把這個充滿矛盾的印度形象砸成碎片。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李泠 
-
加政客威脅驅逐中國外交人員,我大使:若執(zhí)意挑釁,將奉陪到底
2023-05-05 07:51 中國外交 -
繼巴西玉米到港后,南非玉米也來了
2023-05-05 07:07 金磚國家 -
德國3月份進出口貿易額環(huán)比急劇下降
2023-05-05 07:04 德意志 -
秦剛會見印度外長蘇杰生
2023-05-05 06:45 龍象之間 -
克宮遭襲后,俄在紅場舉行勝利日閱兵第二次夜間彩排
2023-05-05 06:42 俄羅斯之聲 -
秦剛會見俄外長:中方愿為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作出實實在在貢獻
2023-05-05 06:41 中俄關系 -
伊朗薩甘德核工業(yè)原料“黃餅”生產廠正式投入運營
2023-05-05 06:38 伊朗局勢 -
烏軍發(fā)布被擊落俄無人機照片,尾翼上還有字
2023-05-04 22:41 烏克蘭之殤 -
尹錫悅:要懂得對美國感恩,這樣才有國格…
2023-05-04 22:08 三八線之南 -
俄印暫停盧比結算談判,印官員:俄想用人民幣等結算
2023-05-04 21:57 俄羅斯之聲 -
收起“麥克風外交”?英駐港總領事稱要對港重回“建設性接觸”
2023-05-04 21:54 香港 -
中方幫助6名巴西公民撤離蘇丹,巴西駐華使館發(fā)文:感謝
2023-05-04 19:03 中國外交 -
克宮回應:美國是幕后黑手
2023-05-04 18:54 觀察者頭條 -
“我也沒想到,很驚訝”
2023-05-04 18:11 -
多家外媒矚目“五一旅游狂潮”,“為中國完成經濟目標增添信心”
2023-05-04 18:09 中國經濟 -
澳大利亞對華出口創(chuàng)近兩年來新高
2023-05-04 17:41 -
“如果是白宮被無人機襲擊,美國人會怎么做?”
2023-05-04 17:18 俄羅斯之聲 -
他突然贊賞中方斡旋,美媒:拜登政府正權衡同中國合作
2023-05-04 17:17 俄烏沖突一周年 -
15年后重演,美國好萊塢編劇大罷工,上次損失了21億美元
2023-05-04 17:14 -
北約計劃在日本設立辦事處?中方:亞洲不應成為地緣爭奪角斗場
2023-05-04 16:26
相關推薦 -
撐不住了?特朗普暗示降低對華關稅 評論 202幾經波折,美烏要簽了? 評論 110“不吃夠自己種的苦果,某國就不會放下身段老實談判” 評論 190關鍵時刻,外貿大省如何突圍? 評論 54“特朗普會輸,‘用談判孤立中國’行不通” 評論 97最新聞 Hot
-
撐不住了?特朗普暗示降低對華關稅
-
“中方把波音飛機退回美國”
-
果然,特朗普對中國船只動手了!
-
“有人覺得需要跪?毛主席曾讓國人讀不怕鬼的故事”
-
CBA處罰:山西男籃核減15萬經費,廣東隊多人被罰款
-
日本多地發(fā)生無差別殺人事件,我使館提醒
-
想得挺美!特朗普威脅他國別買中國貨
-
河北衡水中學再換校長,3年前啟動“破內卷”改革
-
全球最大礦企:全球經濟得靠中國
-
“美國把槍頂著各國腦門,誰還愿意跟它坐一條船?”
-
幾經波折,美烏要簽了?
-
怕談崩了,歐盟準備“留后手”
-
“特朗普收手吧!中國又要領先了”
-
靠中國,加拿大發(fā)上“美國財”
-
美股再跌,特朗普:鮑威爾越早走人越好
-
農文旅項目投資1700萬后被告知是禁養(yǎng)區(qū)?南京浦口通報
-